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生态屏障用地研究进展 | 第11页 |
·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屏障用地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生态用地 | 第14-15页 |
·生态屏障用地 | 第15页 |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5-17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7-20页 |
3 生态屏障用地布局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生态屏障用地异质程度分析 | 第20页 |
·生态屏障用地斑块分析 | 第20-21页 |
·斑块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斑块间隙分析 | 第21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21-22页 |
·GIS空间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4 生态屏障用地布局实例 | 第23-50页 |
·星子县现状概况 | 第23-24页 |
·星子县生态屏障用地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生态状况分析 | 第24-27页 |
·生态屏障用地现状分布 | 第27-31页 |
·现状生态屏障用地特点 | 第31-32页 |
·星子县现状生态屏障用地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星子县生态屏障用地布局 | 第34-50页 |
·星子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34-37页 |
·星子县重大灾害区域划定 | 第37-39页 |
·星子县生态屏障用地布局——生态廊道和斑块 | 第39-48页 |
·星子县生态屏障用地布局对生态网络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保障 | 第48页 |
·星子县生态屏障用地布局与生产、生活用地布局之间的统筹协调 | 第48-50页 |
5 结语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0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50-52页 |
·创新 | 第50-51页 |
·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附表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