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复州地区古生代寒武纪层序地层划分对比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2-21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1.2.1 国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层序地层学未来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层序等级划分与层序界面 | 第16-18页 |
1.3.1 层序等级划分 | 第16-17页 |
1.3.2 层序界面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9-21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21-25页 |
2.1 交通、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2.1.1 位置及交通 | 第21-22页 |
2.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22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5页 |
2.2.1 地层 | 第22页 |
2.2.2 侵入岩 | 第22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2-25页 |
第3章 沉积相划分及识别标志 | 第25-30页 |
3.1 浅海盆地相 | 第27页 |
3.2 台地边缘相 | 第27-28页 |
3.3 台地相 | 第28页 |
3.4 缓坡相 | 第28-29页 |
3.5 滨岸相 | 第29-30页 |
第4章 寒武纪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 第30-35页 |
4.1 大林子组 | 第30-31页 |
4.2 碱厂组 | 第31页 |
4.3 馒头组 | 第31-32页 |
4.4 张夏组 | 第32-33页 |
4.5 崮山组 | 第33页 |
4.6 炒米店组 | 第33-34页 |
4.7 冶里组 | 第34-35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5-68页 |
5.1 三级层序划分 | 第35-62页 |
5.1.1 三级层序∈S1 | 第35-39页 |
5.1.2 三级层序∈S2 | 第39-41页 |
5.1.3 三级层序∈S3 | 第41-43页 |
5.1.4 三级层序∈S4 | 第43-45页 |
5.1.5 三级层序∈S5 | 第45-47页 |
5.1.6 三级层序∈S6 | 第47-48页 |
5.1.7 三级层序∈S7 | 第48页 |
5.1.8 三级层序∈S8 | 第48-49页 |
5.1.9 三级层序∈S9 | 第49-51页 |
5.1.10 三级层序∈S10 | 第51-53页 |
5.1.11 三级层序∈S11 | 第53-54页 |
5.1.12 三级层序∈S12 | 第54-55页 |
5.1.13 三级层序∈S13 | 第55-56页 |
5.1.14 三级层序∈S14 | 第56-57页 |
5.1.15 三级层序∈S15 | 第57-58页 |
5.1.16 三级层序∈S16 | 第58-59页 |
5.1.17 三级层序∈S17 | 第59-61页 |
5.1.18 三级层序∈S18 | 第61-62页 |
5.2 二级层序划分 | 第62-63页 |
5.3 层序对比 | 第63-68页 |
5.3.1 谢屯超层序 | 第64页 |
5.3.2 复州湾超层序 | 第64-65页 |
5.3.3 炮台超层序 | 第65-66页 |
5.3.4 元台超层序 | 第66页 |
5.3.5 长兴岛超层序 | 第66页 |
5.3.6 对比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第6章 沉积盆地演化特征与层序控制因素 | 第68-74页 |
6.1 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 第68-71页 |
6.1.1 谢屯超旋回 | 第68页 |
6.1.2 复州湾超旋回 | 第68-70页 |
6.1.3 炮台超旋回 | 第70页 |
6.1.4 元台超旋回 | 第70-71页 |
6.1.5 长兴岛超旋回 | 第71页 |
6.2 层序控制因素 | 第71-74页 |
6.2.1 构造沉降 | 第71-72页 |
6.2.2 全球海平面升降 | 第72页 |
6.2.3 沉积物供给速率 | 第72页 |
6.2.4 古气候 | 第72-7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图1 | 第81-82页 |
附图2 | 第82-83页 |
附图3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