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后发生肺实质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9-16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 二.试验方法 | 第11-15页 |
| 三.统计学处理 | 第15-16页 |
| 结果 | 第16-33页 |
| 一.样本收集 | 第16页 |
| 二.PI组与非PI组患者多因素比较 | 第16-27页 |
| 1.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比较 | 第16-17页 |
| 2.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 第17-18页 |
| 3.两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比较 | 第18-20页 |
| 4.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 第20-21页 |
| 5.两组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比较 | 第21-22页 |
| 6.两组患者实验室资料比较 | 第22-23页 |
| 7.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 | 第23-25页 |
| 8.两组患者急性肺栓塞危险度分级比较 | 第25-26页 |
| 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 三、肺实质损伤组PTE患者误诊率 | 第27-29页 |
| 四、PI的影像学特征 | 第29-31页 |
| 1.PI组患者梗死灶好发部位 | 第29页 |
| 2.PI组患者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 第29-30页 |
| 3.肺实质损伤非梗死组影像学表现 | 第30-31页 |
| 五、PI的治疗方式与预后 | 第31-33页 |
| 1、治疗方式 | 第31页 |
| 2、死亡率 | 第31-33页 |
| 讨论 | 第33-42页 |
| 一.PTE后发生PI的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 二.肺栓塞患者误诊率及其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 三.PI的影像学特征 | 第39-40页 |
| 四.PI的治疗方式与预后 | 第40-41页 |
| 五.研究局限性 | 第41页 |
| 六.展望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综述 | 第46-57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