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危险犯停止形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意义第8页
    第二节 国内外动态第8-10页
        一、国内研究第8-10页
        二、国外研究第10页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案第10-12页
        一、研究目标第10页
        二、研究方案第10-12页
第二章 危险犯停止形态的学说梳理第12-21页
    第一节 危险犯属于既遂形态的观点第12-16页
        一、主要观点第13-15页
        二、主要理由第15-16页
    第二节 危险犯属于未遂形态的观点第16-17页
        一、主要观点第16-17页
        二、危险犯属于未遂犯的主要理由第17页
    第三节 、危险犯折中停止形态的观点第17-21页
        一、主要观点第17-19页
        二、危险犯折中说的理由与根据第19-21页
第三章 对危险犯停止形态学说主要理由的评析第21-30页
    第一节 关于分则立法模式的评析第21-23页
        一、犯罪既遂模式评析第21-22页
        二、危险犯未遂说评析第22-23页
        三、犯罪成立模式评析第23页
    第二节 危险犯能够成立犯罪未遂第23-25页
        一、危险犯是否成立未遂形态相关学说探讨第23-24页
        二、观点评判第24-25页
    第三节 危险状态出现后能成立犯罪中止第25-27页
        一、学说梳理第25-26页
        二、观点述评第26-27页
    第四节 全面形态说之提倡第27-30页
        一、危险状态不同于行为危险第27-28页
        二、承认危险犯有既遂形态有利于实现立法目的第28页
        三、承认危险犯有中止形态更能兼容处理疑难问题第28页
        四、承认危险犯有预备形态不等于一定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第28-30页
第四章 危险犯停止形态的具体认定──以刑法第114条与115条第一款的关系为例第30-43页
    第一节 刑法114条和115条关系之辨证第30-3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30页
        二、关系之理论基础第30-37页
    第二节 危险犯各种停止形态的认定第37-43页
        一、危险犯既遂形态的认定第37-39页
        二、危险犯未遂形态的认定第39-40页
        三、危险犯中止形态的认定第40-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受贿罪定罪量刑标准研究
下一篇: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的司法认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