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8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0.0.1 石油工业油气现状 | 第9-10页 |
0.0.2 查明油页岩资源潜力的重要性 | 第10页 |
0.0.3 决定寻找有效原位开采技术的必要性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0.2.1 世界油页岩分布规律及资源潜力 | 第11-14页 |
0.2.2 松辽盆地油页岩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现状 | 第14页 |
0.2.3 油页岩开发技术现状 | 第14-16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0.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与油页岩有关术语的界定 | 第18-21页 |
1.1 与油页岩资源开采有关的术语 | 第18-19页 |
1.2 与油页岩资源开采有关的术语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分布规律 | 第21-28页 |
2.1 油页岩分布的层位 | 第22页 |
2.2 埋藏深度 | 第22-24页 |
2.3 垂向分布特征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5页 |
3.1 物理化学性质及工业指标 | 第28-29页 |
3.1.1 物理化学性质 | 第28页 |
3.1.2 工业指标 | 第28-29页 |
3.2 成分及成因类型 | 第29-33页 |
3.2.1 显微组分及成因类型 | 第29-30页 |
3.2.2 有机质成熟度 | 第30-32页 |
3.2.3 有机化学元素特征 | 第32-33页 |
3.3 非等温热解 | 第33-35页 |
3.3.1 积分法与微分法计算结果 | 第33页 |
3.3.2 Friedman法与最大反应速率法计算结果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 | 第35-41页 |
4.1 资源量估算方法 | 第35页 |
4.2 资源量计算基础参数 | 第35-36页 |
4.3 油页岩面积 | 第36-37页 |
4.4 资源量计算关键参数 | 第37-39页 |
4.4.1 技术可采系数 | 第37-38页 |
4.4.2 油页岩可回收系数 | 第38-39页 |
4.5 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39-41页 |
4.5.1 查明资源评价 | 第39页 |
4.5.2 油页岩资源预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松辽盆地北部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及经济矿床分布 | 第41-53页 |
5.1 油页岩的开采方式 | 第41-44页 |
5.1.1 露天开采 | 第41页 |
5.1.2 原位开采 | 第41-44页 |
5.2 油页岩原位开采、地上干馏与发电联产集成系统 | 第44-49页 |
5.2.1 技术方案 | 第44-45页 |
5.2.2 技术效果 | 第45-49页 |
5.3 油页岩地面干馏与电厂锅炉汽轮机抽气综合循环利用工艺 | 第49-51页 |
5.3.1 技术方案 | 第49-50页 |
5.3.2 技术效果 | 第50-51页 |
5.4 经济矿床分布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