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文献综述 腹部动悸类症状的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 1 中医腹诊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1.1 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 1.2 中医腹诊的临床运用研究 | 第12-13页 |
| 2 腹部动悸类症状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2.1 “悸”的含义 | 第14页 |
| 2.2 腹部动悸类症状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 前言 | 第22-24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 1 仲景对腹部动悸类症状的辨治思想概述 | 第24-25页 |
| 2 腹诊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 第25-29页 |
| 2.1 腹诊理论源流 | 第25-28页 |
| 2.2 腹诊的临床应用与意义 | 第28-29页 |
| 3 腹部动悸类症状的概念 | 第29-32页 |
| 第二部分 基于古今医案的腹部动悸类症状辨治规律研究 | 第32-71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 2 立题依据 | 第32-34页 |
| 2.1 医案是研究病证辨治规律的重要资料 | 第32-33页 |
| 2.2 中医治疗腹部动悸类症状经验丰富 | 第33-34页 |
| 3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4 资料来源 | 第34页 |
| 5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 6 研究方案 | 第35-37页 |
| 6.1 确定腹部动悸类症状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 6.2 医案纳入标准 | 第36页 |
| 6.3 医案排除标准 | 第36页 |
| 6.4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36-37页 |
| 7 研究结果 | 第37-71页 |
| 7.1 案例统计 | 第37-40页 |
| 7.2 医案基本情况 | 第40-43页 |
| 7.3 腹部动悸类症状辨治规律研究 | 第43-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讨论 | 第73-79页 |
| 1 医案是研究病证辨治规律的重要资料 | 第73页 |
| 2 腹部动悸类症状表现多样,病机各异 | 第73-75页 |
| 3 腹部动悸类症状的发病机制探讨 | 第75页 |
| 4 “腹脑”学说为腹诊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 | 第75-76页 |
| 5 对腹部动悸类症状定量评价的思考 | 第76页 |
| 6 腹部动悸类症状的辨治规律对临床诊疗的指导 | 第76-77页 |
| 7 导师临床治疗验案举隅 | 第77-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0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