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我国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7-12页
1.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概述第12-17页
    1.1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2页
    1.2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医学应用范围第12-14页
        1.2.1 DNA序列定位和疾病诊断第12页
        1.2.2 构建与遗传疾病相关的动物模型第12-13页
        1.2.3 对人体胚胎的部分致病基因进行基因治疗第13页
        1.2.4 对人体胚胎的部分缺陷基因进行基因增强第13-14页
    1.3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伦理困境第14-17页
        1.3.1 “医学目的”和“非医学目的”界限不明晰第14-15页
        1.3.2 基因增强使人类的尊严受到挑战第15-16页
        1.3.3 人类的基因生态的改变会扰乱现有的社会秩序第16页
        1.3.4 医疗卫生资源过度投入可能有损社会公第16-17页
2.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立法现状第17-25页
    2.1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相关国际法律规范第17-20页
        2.1.1 纽伦堡法典第18页
        2.1.2 贝尔蒙报告第18-19页
        2.1.3 赫尔辛基宣言第19页
        2.1.4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准则第19-20页
        2.1.5 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第20页
    2.2 域外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相关法律规范第20-24页
        2.2.1 美国第20-21页
        2.2.2 欧盟第21-23页
        2.2.3 日本第23-24页
    2.3 我国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法律规范现状第24-25页
        2.3.1 现有专门法律规范立法层级较低第24页
        2.3.2 该领域存在交叉立法现象第24-25页
        2.3.3 该领域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第25页
3.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法律问题分析第25-36页
    3.1 知情同意原则的实现有难度第25-27页
    3.2 侵犯基因信息隐私权并产生基因歧视第27-30页
    3.3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申请专利受限第30-31页
    3.4 医疗损害责任的界定难度加大第31-33页
    3.5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准入标准不明确第33-34页
    3.6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行政救济程序不完善第34-35页
        3.6.1 救济途径单一第34页
        3.6.2 救济时效滞后第34-35页
    3.7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基因安全存在隐患第35-36页
        3.7.1 非法研制生物武器第35-36页
        3.7.2 非法窃取我国公民基因信息第36页
4. 我国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的立法建议第36-49页
    4.1 我国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立法的基本原则第37-41页
        4.1.1 尊严至上原则第37-38页
        4.1.2 风险预防原则第38-39页
        4.1.3 谨慎发展原则第39-40页
        4.1.4 适度干预原则第40-41页
    4.2 医学应用实现的法律基础第41-44页
        4.2.1 确立人体胚胎的法律地位第41-42页
        4.2.2 严格限制基因增强的准入条件第42-44页
    4.3 我国人体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医学应用立法的制度构建第44-49页
        4.3.1 构建预防救济制度第44-46页
        4.3.2 构建损害赔偿制度第46-47页
        4.3.3 构建行政许可制度第47页
        4.3.4 构建行政奖惩制度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历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及责任的认定--以四川某小贷公司诉某建筑公司为例
下一篇:我国远程医疗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