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路由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6-18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论文主要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路由问题研究背景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 第18-22页 |
2.2.1 传统全电路数据中心网络fat-tree结构 | 第18-20页 |
2.2.2 Helios | 第20-21页 |
2.2.3 c-Through | 第21-22页 |
2.3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动态路由问题 | 第22-25页 |
2.3.1 现有解决方法 | 第22-23页 |
2.3.2 动态路由问题概述 | 第23-24页 |
2.3.3 动态路由问题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中动态单需求路由问题研究 | 第26-5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设计 | 第26-37页 |
3.2.1 符号说明 | 第26-28页 |
3.2.2 数学模型 | 第28-37页 |
3.2.2.1 目标函数 | 第28-30页 |
3.2.2.2 约束条件 | 第30-37页 |
3.3 启发式算法算法设计 | 第37-43页 |
3.3.1 拓扑图设置 | 第37-41页 |
3.3.1.1 部分约束与目标函数设置 | 第37-38页 |
3.3.1.2 带宽设置 | 第38-41页 |
3.3.2 最短路算法 | 第41-43页 |
3.3.3 单/多跳启发式算法 | 第43页 |
3.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43-54页 |
3.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43页 |
3.4.2 仿真流程 | 第43-45页 |
3.4.3 仿真实验结果 | 第45-54页 |
3.4.3.1 不同到达频率下的仿真结果 | 第45-50页 |
3.4.3.2 不同大小的需求仿真结果 | 第50-54页 |
3.4.4 仿真结果总结 | 第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多需求路由问题研究 | 第56-68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设计 | 第57-60页 |
4.2.1 符号说明 | 第57-58页 |
4.2.2 多需求数学模型 | 第58-60页 |
4.2.2.1 目标函数 | 第58-59页 |
4.2.2.2 约束条件 | 第59-60页 |
4.3 启发式算法设计 | 第60-62页 |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4.4.1 仿真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4.4.1.1 不同事件到达频率的仿真结果 | 第62-65页 |
4.4.1.2 不同单次事件需求数目的仿真结果 | 第65-66页 |
4.4.2 仿真结果总结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基于列生成算法的动态多需求路由问题研究 | 第68-91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列生成算法在多需求动态路由中的应用 | 第69-78页 |
5.2.1 RMP主问题 | 第69-71页 |
5.2.1.1 符号说明 | 第70页 |
5.2.1.2 RMP目标函数 | 第70-71页 |
5.2.1.3 RMP约束 | 第71页 |
5.2.2 PP子问题 | 第71-75页 |
5.2.2.1 符号说明 | 第72-73页 |
5.2.2.2 PP目标函数 | 第73-74页 |
5.2.2.3 PP约束 | 第74-75页 |
5.2.3 初始解的设置 | 第75页 |
5.2.4 分支定界策略 | 第75-78页 |
5.2.4.1 新的分支策略 | 第76-78页 |
5.2.4.2 总体算法步骤 | 第78页 |
5.3 PP的启发式算法 | 第78-80页 |
5.4 整数化启发式算法 | 第80-82页 |
5.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2-90页 |
5.5.1 仿真实验结果 | 第82-90页 |
5.5.1.1 不同事件到达频率的仿真结果 | 第82-86页 |
5.5.1.2 不同单次事件需求数目的仿真结果 | 第86-90页 |
5.5.2 仿真结果总结 | 第90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1-92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