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生物入侵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1.1 生物入侵的定义、途径及危害 | 第15-16页 |
1.1.2 外来物种的入侵性与群落的可入侵性 | 第16-18页 |
1.1.3 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 | 第18页 |
1.2 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1 化感作用的定义 | 第18-19页 |
1.2.2 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植物—土壤反馈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植物—土壤反馈的含义 | 第20-21页 |
1.3.2 植物-土壤反馈与外来植物入侵 | 第21-22页 |
1.4 入侵胶东半岛的外来植物火炬树与美洲商陆 | 第22页 |
1.4.1 火炬树概况 | 第22页 |
1.4.2 美洲商陆概况 | 第22页 |
1.5 本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5.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各生境优势树种根系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25页 |
2.1.2 材料与处理 | 第25-26页 |
2.1.2.1 水浸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1.2.2 生物测定实验 | 第25页 |
2.1.2.3 盆栽实验 | 第25-26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2.1 化感效应评价 | 第26页 |
2.2.2 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2.3.1 树种和水浸液浓度对火炬树各试验变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不同树种根系水浸液对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7-31页 |
2.3.2.1 不同树种根系水浸液对火炬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30页 |
2.3.2.2 不同树种根系水浸液对火炬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不同树种根系水浸液对火炬树幼苗总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的影响 | 第33-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土壤处理阶段 | 第33-34页 |
3.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34页 |
3.1.3 土壤酶测定方法 | 第34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2.1 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2.2 构建土壤肥力评价体系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3.1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1.1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34页 |
3.3.1.2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全碳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1.3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1.4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1.5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1.6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1.7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1.8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3.1.9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2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1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3.3.2.2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3.3.2.3 各植物生长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相关关系及土壤肥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9-45页 |
3.3.3.1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相关关系 | 第39-41页 |
3.3.3.2 土壤肥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主成分-聚类分析 | 第41-45页 |
3.4 讨论 | 第45-48页 |
3.4.1 各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2 各植物对土壤酶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3 相关关系分析和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作用评价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各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9-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1.1 材料与处理 | 第49页 |
4.1.2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49页 |
4.1.2.1 土壤总DNA提取 | 第49页 |
4.1.2.2 PCR扩增 | 第49页 |
4.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 | 第49-50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4.3.1 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50页 |
4.3.2 测序质量分析 | 第50-51页 |
4.3.3 群落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4.3.3.1 土壤菌群结构 | 第51-52页 |
4.3.3.2 土壤中微生物物种分布柱状图 | 第52-53页 |
4.3.4 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5 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4.3.5.1 PCA分析 | 第54页 |
4.3.5.2 UPGMA聚类树 | 第54-55页 |
4.3.6 LEfSe分析 | 第55-56页 |
4.3.7 RDA分析 | 第56-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植物—土壤反馈对植株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第59-6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5.1.1 植物生长响应阶段 | 第59页 |
5.1.2 幼苗生物量处理 | 第59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5.3.1 各组土壤对不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59-63页 |
5.3.1.1 各组土壤对外来植物美洲商陆生物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1.2 各组土壤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页 |
5.3.1.3 各组土壤对被入侵地植物紫穗槐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页 |
5.3.1.4 各组土壤对被入侵地植物刺槐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1.5 各组土壤对被入侵地植物盐肤木生物量的影响 | 第61页 |
5.3.1.6 各组土壤对被入侵地植物麻栎生物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2 各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5.4 讨论 | 第64-67页 |
5.4.1 各组土壤对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生物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2 各组土壤对外来入侵植物火炬树生物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3 各组土壤对紫穗槐、刺槐生物量的影响 | 第66页 |
5.4.4 各组土壤对盐肤木、麻栎生物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附录A | 第80-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