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水下疏油和水下油滴粘附概述 | 第13-15页 |
1.3 具有刺激响应性的水下疏油表面 | 第15-16页 |
1.3.1 离子响应下的水下超疏油表面 | 第15-16页 |
1.3.2 电场响应下的水下超疏油表面 | 第16页 |
1.4 水下疏油材料的设计方法与制备方法 | 第16-23页 |
1.4.1 水下疏油材料的设计理念 | 第17-19页 |
1.4.2 水下疏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9-23页 |
1.5 粗糙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对于表面水下疏油的影响 | 第23页 |
1.6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 第23-24页 |
1.7 分子模拟水下界面润湿研究进展概述 | 第24-28页 |
第二章 粗糙结构对于离子型/非离子型SAMs水下疏油和油滴粘附力的影响 | 第28-39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模拟体系和模拟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2.3.1 粗糙度对非离子型SAMs水下疏油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2 粗糙度对离子型SAMs水下疏油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3 SAMs链长对水下油滴浸润态和粘附力的影响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离子型/非离子型SAMs表面水下油滴粘附力和油滴脱附行为的差异 | 第39-55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模拟体系和模拟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3.3.1 离子型SAM和含羟基非离子型SAMs水下疏油比较 | 第41-44页 |
3.3.2 离子/非离子型SAMs的水下油滴粘附力和脱附行为 | 第44-47页 |
3.3.3 混合PO_4~-@NC_3~+-/DOPA-SAMs的水下疏油和油滴粘附力 | 第47-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基于链长空间效应和盐浓度双重调控混合带电自组装膜水下油滴浸润性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模拟体系和模拟方法 | 第56-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4.3.1 链长差对混合带电自组装膜水下疏油的影响 | 第57-62页 |
4.3.2 表面带电基团对于混合带电自组装膜水下疏油的影响 | 第62-66页 |
4.3.3 离子强度对于混合带电自组装膜水下疏油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