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论 | 第10-16页 |
第1章 网络舆论中“悯弱”现象的特征及其危害 | 第16-33页 |
1.1 网络舆论的内涵、特征、形成条件及影响 | 第16-23页 |
1.1.1 网络舆论的内涵、特征 | 第16-18页 |
1.1.2 网络舆论的形成条件 | 第18-22页 |
1.1.3 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 “悯弱”现象内涵、特征及危害 | 第23-33页 |
1.2.1 “悯弱”现象内涵及特征 | 第23-27页 |
1.2.2 “悯弱”现象的危害 | 第27-33页 |
第2章 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之文化因素 | 第33-41页 |
2.1 社会文化的功能及特征 | 第33-35页 |
2.1.1 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 | 第33-34页 |
2.1.2 社会文化的特征 | 第34-35页 |
2.2 价值观的异化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35-37页 |
2.2.1 价值观的异化及其表现 | 第35-36页 |
2.2.2 过度追求名利诱发网络舆论“悯弱”现象 | 第36-37页 |
2.3 传统文化观念的过度解读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37-41页 |
2.3.1 道德绑架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38-39页 |
2.3.2 “侠客情结”的膨胀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39-41页 |
第3章 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之社会心理因素 | 第41-50页 |
3.1 公众焦虑心理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41-44页 |
3.1.1 公众焦虑心理产生原因 | 第41-43页 |
3.1.2 公众焦虑心理如何诱发网络舆论“悯弱”现象 | 第43-44页 |
3.2 共情心理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44-47页 |
3.2.1 共情心理的内涵及特征 | 第44-46页 |
3.2.2 共情心理两大特征诱发网络舆论“悯弱”现象 | 第46-47页 |
3.3 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论“悯弱”现象产生 | 第47-50页 |
3.3.1 群体极化的内涵和特征 | 第47-48页 |
3.3.2 对情绪的放大诱发网络舆论“悯弱”现象 | 第48-50页 |
第4章 网络舆论“悯弱”现象的管控措施 | 第50-53页 |
4.1 媒体:坚守信仰,对盲目“悯弱”说不 | 第50-51页 |
4.2 网民:提升素养,拒绝廉价同情泛滥 | 第51-52页 |
4.3 法治:规范立法,将“悯弱”纳入健康轨道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