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第1章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及廉政价值概述 | 第19-27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1.1.1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的概念 | 第19-20页 |
1.1.2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的内容 | 第20-23页 |
1.1.3 廉政的概念内涵 | 第23-24页 |
1.1.4 廉政价值 | 第24页 |
1.2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与廉政的关系 | 第24-25页 |
1.2.1 内容上相互补充 | 第24-25页 |
1.2.2 功能上相互促进 | 第25页 |
1.3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对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25-27页 |
1.3.1 新时代廉政文化的思想来源 | 第26页 |
1.3.2 新时代廉政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26-27页 |
第2章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蕴含的廉政价值内容 | 第27-35页 |
2.1 明确的耻感意识 | 第27-28页 |
2.1.1 知耻:坚守道德底线 | 第27-28页 |
2.1.2 远耻:培养廉洁情操 | 第28页 |
2.2 健康的耻感心理 | 第28-31页 |
2.2.1 内省:形成道德自觉 | 第28-29页 |
2.2.2 慎独:提升自律境界 | 第29-30页 |
2.2.3 敬畏:秉持规矩意识 | 第30-31页 |
2.3 宝贵的耻感品性 | 第31-35页 |
2.3.1 诚信:培育正确廉耻观 | 第31-32页 |
2.3.2 重义:树立正确义利观 | 第32-33页 |
2.3.3 担当:弘扬主流价值观 | 第33-35页 |
第3章 先秦儒家耻感文化在我国廉政建设中的价值实现 | 第35-45页 |
3.1 增强耻感意识强化廉政认知 | 第35-37页 |
3.1.1 明确荣耻的核心标准 | 第35-36页 |
3.1.2 强调知耻的内化功能 | 第36-37页 |
3.1.3 形成耻感的尚荣心态 | 第37页 |
3.2 培育耻感文化营造廉政氛围 | 第37-39页 |
3.2.1 挖掘耻感文化的精髓 | 第37-38页 |
3.2.2 发挥媒体宣传辐射作用 | 第38-39页 |
3.2.3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 第39页 |
3.3 完善耻感运行机制助推廉政建设 | 第39-41页 |
3.3.1 健全教育机制 | 第40页 |
3.3.2 健全评价机制 | 第40-41页 |
3.3.3 健全奖惩机制 | 第41页 |
3.4 树立荣耻典型发挥廉政文化效应 | 第41-45页 |
3.4.1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 第42-43页 |
3.4.2 强化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