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35页 |
1. 光动力疗法 | 第15-17页 |
1.1 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1.2 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2. 光敏剂 | 第17-28页 |
2.1 第一代光敏剂 | 第17-18页 |
2.2 第二代光敏剂 | 第18-23页 |
2.3 第三代光敏剂 | 第23-28页 |
3. 金纳米材料 | 第28-29页 |
4.酞菁/金纳米粒子复合体系 | 第29-31页 |
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工作 | 第31-35页 |
5.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第31-32页 |
5.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 第32-35页 |
第一章 吡咯烷基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性质 | 第35-65页 |
1. 引言 | 第35-3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2.1 吡咯烷基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36页 |
2.2 吡咯烷基金属酞菁的合成 | 第36-37页 |
2.3 吡咯烷基金属酞菁的光物理性质测定 | 第37-38页 |
2.4 吡咯烷基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2页 |
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8-48页 |
3.2 吡咯烷酮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48-58页 |
3.3 吡咯烷基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58-62页 |
4. 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形貌对吡咯烷基金属酞菁的聚集行为和荧光性质的影响 | 第65-73页 |
1. 引言 | 第65-66页 |
2. MPEG-SH-Au-Py-MPc(M=Zn、Co、Cu和Ni)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66-67页 |
2.1 回流法合成球形金纳米粒子(AuNP) | 第66-67页 |
2.2 MPEGSH(2000)稳定的金纳米粒子(MPEG-SH-AuNP)的合成 | 第67页 |
2.3 MPEGSH-Au-Py-MPc复合体系的合成 | 第6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3.1 MPEG-SH-Au-Py-MPc的形貌表征 | 第67-69页 |
3.2 MPEG-SH-Au-Py-MPc的光物理性质 | 第69-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章 含炔基、噻吩和吗啉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光物理性质 | 第73-117页 |
1. 引言 | 第73页 |
2. 含炔基、噻吩和吗啉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 第73-78页 |
2.1 含吗啉、噻吩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73-76页 |
2.2 系列含炔基树枝配体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76-77页 |
2.3 光物理性质测定 | 第77-7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8-116页 |
3.1 含炔基、噻吩和吗啉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78-95页 |
3.2 含炔基、噻吩和吗啉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95-108页 |
3.3 含炔基、噻吩和吗啉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 | 第108-111页 |
3.4 含炔基、噻吩和吗啉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111-116页 |
4.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四章 共负载含炔基功能基取代酞菁配合物与姜黄素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和光物理性质 | 第117-127页 |
1. 引言 | 第11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7-118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117-118页 |
2.2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118页 |
2.3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和形貌 | 第11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5页 |
3.1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 第118-119页 |
3.2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形貌 | 第119-120页 |
3.3 MPEG_(5000)-PCL_(2000)负载YSiPc/BCUR所形成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质 | 第120-124页 |
3.4 MPEG_(5000)-PCL_(2000)负载YSiPc/BCUR所形成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负载量和包封率 | 第124-125页 |
4.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不同形貌和粒径纳米金/水溶性羧基芳基苄醚树枝状配体锌酞菁复合体系的自组装及光物理性质 | 第127-144页 |
1. 引言 | 第127-12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28-130页 |
2.1 种子生长法合成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AuNP) | 第128-129页 |
2.2 金纳米棒(AuNR)的合成 | 第129页 |
2.3 不同形貌和粒径纳米金/水溶性羧基芳基苄醚树枝状配体锌酞菁复合体系的自组装 | 第129-130页 |
2.4 光谱测定条件 | 第1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2页 |
3.1 不同形貌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及复合纳米粒子的形貌 | 第131-133页 |
3.2 不同形貌金纳米粒子以及水溶性芳基苄醚树枝状配体锌酞菁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133-134页 |
3.3 不同形貌金纳米粒子以及水溶性芳基苄醚树枝状配体锌酞菁复合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质 | 第134-142页 |
4.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4-148页 |
附录1 | 第148-150页 |
附录2 | 第150-152页 |
附录3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个人简历 | 第171-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