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中部六省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物流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物流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 第19-21页 |
2.1.1 物流产业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物流产业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物流产业竞争力的界定 | 第21页 |
2.3 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第21-23页 |
第3章 中部六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3.1 中部六省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 第23-29页 |
3.1.1 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同比增长 | 第23-27页 |
3.1.2 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情况 | 第27-29页 |
3.2 中部六省各省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 第29-32页 |
3.2.1 江西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页 |
3.2.2 山西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页 |
3.2.3 湖北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2.4 湖南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30页 |
3.2.5 河南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2.6 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第4章 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41页 |
4.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和框架 | 第33-37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第33-36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框架 | 第36-37页 |
4.3 评价指标的内容 | 第37-39页 |
4.3.1 资源与基础设施 | 第37页 |
4.3.2 产业发展水平 | 第37-38页 |
4.3.3 产业经济效益 | 第38页 |
4.3.4 产业市场潜力 | 第38-39页 |
4.3.5 产业支持力度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中部六省物流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41-63页 |
5.1 方法介绍 | 第41-45页 |
5.1.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1-42页 |
5.1.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2-43页 |
5.1.3 AHP-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 | 第43-45页 |
5.2 数据获取 | 第45-48页 |
5.3 模型分析 | 第48-52页 |
5.3.1 权重的确定 | 第48-51页 |
5.3.2 中部六省物流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和计算 | 第51-52页 |
5.4 总结与建议 | 第52-63页 |
5.4.1 总体评价 | 第52-54页 |
5.4.2 分层次评价 | 第54-60页 |
5.4.3 发展建议 | 第60-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