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0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第2章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基础理论 | 第13-20页 |
2.1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概念与价值 | 第13-16页 |
2.1.1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概念 | 第13-15页 |
2.1.2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价值 | 第15-16页 |
2.2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法学理论 | 第16-17页 |
2.2.2 社会学理论 | 第17-18页 |
2.3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基本原则 | 第18-20页 |
2.3.1 最大利益原则 | 第18页 |
2.3.2 及时有效、综合救助原则 | 第18-19页 |
2.3.3 尊严不受侵犯原则 | 第19-20页 |
第3章 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 | 第20-35页 |
3.1 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概念和特征 | 第20-21页 |
3.1.1 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概念 | 第20-21页 |
3.1.2 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特征 | 第21页 |
3.2 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历史考察 | 第21-27页 |
3.2.1 域外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历史演变 | 第21-25页 |
3.2.2 我国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立法与实践 | 第25-27页 |
3.3 我国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3.3.1 法律援助对象范围的限定 | 第27-28页 |
3.3.2 法律援助主体范围狭小 | 第28页 |
3.3.3 法律援助介入时间限定 | 第28页 |
3.3.4 法律援助申请程序复杂 | 第28-29页 |
3.3.5 法律援助内容形式单一 | 第29页 |
3.3.6 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29-30页 |
3.4 我国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 第30-35页 |
3.4.1 放宽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 | 第30-31页 |
3.4.2 扩大法律援助的主体范围 | 第31页 |
3.4.3 法律援助介入时间提前 | 第31-32页 |
3.4.4 简化法律援助申请程序 | 第32页 |
3.4.5 丰富法律援助的内容 | 第32-33页 |
3.4.6 提高法律援助专业化程度 | 第33-35页 |
第4章 未成年被害人的社会援助 | 第35-49页 |
4.1 未成年被害人社会援助的现状和特征 | 第35-38页 |
4.1.1 未成年被害人社会援助的现状 | 第35-37页 |
4.1.2 未成年被害人社会援助的特征 | 第37-38页 |
4.2 未成年被害人社会援助的实证考察 | 第38-42页 |
4.3 未成年被害人社会援助的具体措施 | 第42-49页 |
4.3.1 感情支持 | 第42-43页 |
4.3.2 经济援助 | 第43-44页 |
4.3.3 医疗服务 | 第44-45页 |
4.3.4 安全保护 | 第45-47页 |
4.3.5 心理咨询与服务 | 第47-49页 |
第5章 未成年被害人援助的实施与保障 | 第49-60页 |
5.1 国家专门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 | 第49-56页 |
5.1.1 公安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 | 第49-51页 |
5.1.2 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 | 第51-54页 |
5.1.3 人民法院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 | 第54-56页 |
5.2 社会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 | 第56-60页 |
5.2.1 律师参与未成年被害人援助 | 第56-58页 |
5.2.2 其他社会组织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援助和保护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