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3.1 国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1.3.2 国内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 1.4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0-26页 | 
| 2.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 2.1.1 公共物品的含义 | 第20-21页 | 
| 2.1.2 农村公共物品的含义 | 第21页 | 
| 2.1.3 农村公共物品的分类 | 第21-22页 | 
| 2.1.4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含义 | 第22-23页 | 
| 2.2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 2.2.2 公共权力学说理论 | 第24页 | 
| 2.2.3 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24-25页 | 
| 2.2.4 公共区域规划理论 | 第25-26页 | 
| 3 长沙县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 3.1 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演变 | 第26-28页 | 
| 3.1.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第26-27页 | 
|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第27页 | 
| 3.1.3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第27-28页 | 
| 3.2 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 第28-32页 | 
| 3.2.1 小康村庄发展工程 | 第28-29页 | 
| 3.2.2 多村康庄大道工程 | 第29页 | 
| 3.2.3 农村健康卫生工程 | 第29-30页 | 
| 3.2.4 农村养老保险工程 | 第30-31页 | 
| 3.2.5 农村教育文化工程 | 第31-32页 | 
| 3.3 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农户满意度调查 | 第32-36页 | 
| 3.3.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筹资渠道调查 | 第33页 | 
| 3.3.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调查 | 第33页 | 
| 3.3.3 农户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满意度调查 | 第33-34页 | 
| 3.3.4 农户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 4 长沙县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 4.1 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 4.1.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 | 第36-37页 | 
| 4.1.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 第37页 | 
| 4.1.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满意度不高 | 第37-38页 | 
| 4.2 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8-41页 | 
| 4.2.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责任主体单一 | 第38-39页 | 
| 4.2.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权责划分不清 | 第39-40页 | 
| 4.2.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筹资机制不合理 | 第40-41页 | 
| 5 完善长沙县开慧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建议 | 第41-48页 | 
| 5.1 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系 | 第41-43页 | 
| 5.1.1 正确定位中央政府的供给职能 | 第41页 | 
| 5.1.2 合理定位地方政府的供给职能 | 第41-42页 | 
| 5.1.3 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 第42-43页 | 
| 5.2 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 第43-45页 | 
| 5.2.1 构建多元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 | 第43-44页 | 
| 5.2.2 畅通农户需求意愿表达机制 | 第44页 | 
| 5.2.3 畅通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信息沟通机制 | 第44-45页 | 
| 5.3 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监督体系 | 第45-48页 | 
| 5.3.1 畅通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监督渠道 | 第45页 | 
| 5.3.2 构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自主监管机制 | 第45-46页 | 
| 5.3.3 构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绩效评估机制 | 第46-48页 | 
| 6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