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能源现状概括 | 第10-11页 |
1.1.1 世界能源现状 | 第10-11页 |
1.1.2 中国能源现状 | 第11页 |
1.2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火电厂能损分析及余热利用方案分析 | 第16-26页 |
2.1 热电联产机组工程背景 | 第16-18页 |
2.1.1 循环冷却水 | 第16-17页 |
2.1.2 汽轮机抽汽 | 第17页 |
2.1.3 供暖负荷 | 第17-18页 |
2.2 火电机组能损分布状况 | 第18-22页 |
2.2.1 锅炉热损失 | 第18-20页 |
2.2.2 管道热损失 | 第20页 |
2.2.3 汽轮机热损失和凝汽器热损失 | 第20页 |
2.2.4 机械传动热损失和发电机热损失 | 第20-21页 |
2.2.5 实际电厂余能分析 | 第21-22页 |
2.3 改造方案的初步分析 | 第22-25页 |
2.3.1 压缩式热泵供暖改造 | 第22-23页 |
2.3.2 汽驱动热泵供暖改造 | 第23-24页 |
2.3.3 压缩式热泵加热凝结水 | 第24页 |
2.3.4 汽驱动热泵加热凝结水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吸收式热泵的数学建模 | 第26-38页 |
3.1 吸收式热泵基本介绍 | 第26-29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3.1.2 利用条件 | 第27-28页 |
3.1.3 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3.1.4 建模假设 | 第29页 |
3.2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各部件的数学模型 | 第29-33页 |
3.2.1 再生器模型 | 第29-30页 |
3.2.2 吸收器模型 | 第30-31页 |
3.2.3 冷凝器模型 | 第31-32页 |
3.2.4 蒸发器模型 | 第32-33页 |
3.2.5 溶液热交换器模型 | 第33页 |
3.3 数学关联式 | 第33-35页 |
3.4 吸收式热泵设计流程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采暖期吸收式热泵余热利用分析及应用 | 第38-57页 |
4.1 吸收式热泵供热改造理论分析 | 第38-43页 |
4.1.1 冷却塔节水的分析 | 第38-39页 |
4.1.2 供热系统的分析 | 第39-43页 |
4.2 热泵设计 | 第43-46页 |
4.2.1 工程环境 | 第43页 |
4.2.2 热力计算 | 第43-44页 |
4.2.3 换热面积 | 第44-46页 |
4.3 基于背压的热泵供热系统优化 | 第46-53页 |
4.3.1 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第46-47页 |
4.3.2 优化结果 | 第47-53页 |
4.4 直接空冷机组吸收式热泵应用分析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吸收式热泵加热凝结水理论分析及应用 | 第57-69页 |
5.1 吸收式热泵加热凝结水理论分析 | 第57-60页 |
5.1.1 抽汽驱动热泵加热凝结水理论分析 | 第57-59页 |
5.1.2 排烟余热驱动热泵加热凝结水理论分析 | 第59-60页 |
5.2 不同驱动热源对热泵加热凝结水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第60-68页 |
5.2.1 机组介绍 | 第60-62页 |
5.2.2 同级抽汽驱动热泵加热本级凝结水 | 第62-65页 |
5.2.3 高参数抽汽驱动热泵 | 第65-67页 |
5.2.4 排烟余热驱动热泵经济性分析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