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5-41页 |
1.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15-20页 |
1.1.1 病名沿革简述 | 第15-16页 |
1.1.2 病因病机 | 第16-18页 |
1.1.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 | 第18-20页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20-25页 |
1.2.1 CAG的病因 | 第20-22页 |
1.2.2 临床表现 | 第22页 |
1.2.3 实验室检查 | 第22-23页 |
1.2.4 治疗方法 | 第23-25页 |
1.3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 第25-33页 |
1.3.1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 第25-27页 |
1.3.2 针灸治疗方法 | 第27-33页 |
1.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作用 | 第33-41页 |
1.4.1 NF-κ B结构、功能、分布及信号通路 | 第33-34页 |
1.4.2 NF-κ B活化及信号传导 | 第34-35页 |
1.4.3 NF-κ B的生物学作用 | 第35页 |
1.4.4 I κ B、IKK结构、功能及其活化 | 第35-37页 |
1.4.5 NF-κ B P65、IKK β在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 | 第37-38页 |
1.4.6 NF-κ 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1-6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1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2.1.3 方法 | 第41-42页 |
2.1.4 干预措施 | 第42页 |
2.1.5 观察指标和方法 | 第42-43页 |
2.1.6 数据管理 | 第43页 |
2.1.7 统计学方法 | 第43页 |
2.2 结果 | 第43-62页 |
2.2.1 一般情况 | 第43-44页 |
2.2.2 模型复制情况 | 第44-45页 |
2.2.3 大鼠胃黏膜大体观察 | 第45页 |
2.2.4 大鼠胃黏膜光镜病理观察 | 第45页 |
2.2.5 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2.2.6 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7 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表达情况 | 第47-48页 |
2.2.8 各组大鼠血清中IL-6表达情况 | 第48-49页 |
2.2.9 各组大鼠血清中TNFRI表达情况 | 第49-50页 |
2.2.10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L-1R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0-51页 |
2.2.11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TAK1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1-53页 |
2.2.12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TLR4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3-54页 |
2.2.13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KKβ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4-55页 |
2.2.14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 κ B α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5-57页 |
2.2.15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NF-κ B(p65)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7-58页 |
2.2.16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L-8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 第58-59页 |
2.2.17 细胞凋亡指数 | 第59-60页 |
2.2.18 针刺疗法对大鼠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0-6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62-73页 |
3.1 选题意义 | 第62-63页 |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建立 | 第63-67页 |
3.3 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作用 | 第67-69页 |
3.4 穴位选择依据 | 第69-71页 |
3.5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1页 |
3.6 不足和展望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详细摘要 | 第85-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