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新给体—受体型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67页
    1.1 共轭聚合物的发展历程第14-16页
    1.2 理想共轭聚合物的特性与设计第16-20页
    1.3 共轭聚合物的结构特征第20-21页
    1.4 共轭聚合物骨架的合理设计第21-24页
        1.4.1 均聚物第22页
        1.4.2 给体-受体型聚合物第22-23页
        1.4.3 醌式结构聚合物第23-24页
        1.4.4 其它结构聚合物第24页
    1.5 “弱给体-强受体”型共轭聚合物第24-46页
        1.5.1 给体单元设计第25-34页
        1.5.2 受体单元设计第34-42页
        1.5.3 取代基设计第42-43页
        1.5.4 烷基侧链设计第43-46页
    1.6 本论文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第46-49页
    参考文献第49-67页
第二章 基于 N-酰基异靛蓝单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的研究第67-85页
    2.1 引言第67-69页
    2.2 实验部分第69-73页
        2.2.1 原料第69页
        2.2.2 表征仪器第69-70页
        2.2.3 聚合物与单体合成第70-7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73-80页
        2.3.1 合成与表征第73-75页
        2.3.2 热性能第75-76页
        2.3.3 光学性能第76-78页
        2.3.4 电化学性能第78-80页
        2.3.5 器件测试说明第80页
    2.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三章 基于异靛蓝衍生物单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的研究第85-108页
    3.1 引言第85-87页
    3.2 实验部分第87-91页
        3.2.1 原料第87页
        3.2.2 表征仪器第87-88页
        3.2.3 太阳能电池器件制作第88-89页
        3.2.4 聚合物与单体合成第89-9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1-103页
        3.3.1 合成与表征第91-93页
        3.3.2 热性能第93-94页
        3.3.3 光学性能第94-96页
        3.3.4 电化学性能第96-97页
        3.3.5 理论计算第97-98页
        3.3.6 光伏性能第98-103页
    3.4 结论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第四章 基于角型萘并二呋喃异构体单元与异靛蓝单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的研究第108-128页
    4.1 引言第108-109页
    4.2 实验部分第109-114页
        4.2.1 原料第109页
        4.2.2 表征仪器第109-110页
        4.2.3 太阳能电池器件制作第110-111页
        4.2.4 单体和聚合物合成第111-11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4-123页
        4.3.1 合成与表征第114-116页
        4.3.2 热性能第116-118页
        4.3.3 光学性能第118-119页
        4.3.4 电化学性能第119-120页
        4.3.5 理论计算第120-121页
        4.3.6 光伏性能第121-123页
        4.3.7 活性层形貌第123页
    4.4 结论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8页
第五章 基于二维共轭萘并二呋喃单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的研究第128-157页
    5.1 引言第128-129页
    5.2 实验部分第129-137页
        5.2.1 原料第129-130页
        5.2.2 表征仪器第130页
        5.2.3 太阳能电池器件制作第130-132页
        5.2.4 聚合物与单体合成第132-13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7-152页
        5.3.1 合成与表征第137-139页
        5.3.2 热性能第139-140页
        5.3.3 光学性能第140-142页
        5.3.4 电化学性能第142-144页
        5.3.5 理论计算第144-146页
        5.3.6 光伏性能第146-152页
    5.4 本章小结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5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57-161页
    I 本文主要内容第157-159页
    II 展望第159-161页
附录 核磁氢谱和碳谱谱图第161-1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申请的专利第182-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i0.5Na0.5TiO3无铅压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多齿希夫碱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的氧化体系的构建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