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篇 Ubig/Coq3家族蛋白的膜结合特性及结构生物学研究 | 第13-71页 |
第1章 综述:泛醌合成途径中氧甲基转移酶Ubig/Coq3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31页 |
1.1.1 泛醌概述 | 第13-14页 |
1.1.2 泛醌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 第14-19页 |
1.1.3 泛醌在原核生物内的合成途径 | 第19-22页 |
1.1.4 泛醌在真核生物内的合成途径 | 第22-24页 |
1.1.5 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简介 | 第24-28页 |
1.1.6 Ubig/Coq3一种Ⅰ型的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 | 第28-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7页 |
1.2.1 基因克隆和质粒构建 | 第31-33页 |
1.2.2 Ubig/Coq3家族蛋白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纯化 | 第33-34页 |
1.2.3 结晶、数据收集 | 第34页 |
1.2.4 脂质体制备和磷脂结合实验 | 第34-35页 |
1.2.5 等温滴量热反应实验(ITC) | 第35页 |
1.2.6 大肠杆菌ubig敲除株的构建,半定量生长表型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37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7-61页 |
1.3.1 Ubig蛋白的结构解析 | 第37页 |
1.3.2 Ubig的模型质量分析 | 第37-42页 |
1.3.3 Ubig的整体结构 | 第42-44页 |
1.3.4 Ubig/Coq3的膜结合能力 | 第44-46页 |
1.3.5 Ubig/Coq3的膜结合特异性 | 第46-49页 |
1.3.6 Ubig的膜结合区域 | 第49-51页 |
1.3.7 人源Coq3膜结合区的鉴定 | 第51-53页 |
1.3.8 大肠杆菌Ubig膜结合特性在体内的研究 | 第53-55页 |
1.3.9 大肠杆菌Ubig蛋白的甲基供体SAM的进出孔道 | 第55页 |
1.3.10 大肠杆菌Ubig甲基供体附近的保守区α螺旋6 | 第55-57页 |
1.3.11 讨论 | 第57-61页 |
本篇小结 | 第61-62页 |
本篇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第二篇 抗体6C2中和蓖麻毒素Ricin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 第71-113页 |
第1章 综述:蓖麻毒素Ricin的致毒机理和免疫治疗 | 第71-85页 |
2.1.1 蓖麻毒素Ricin的毒性及其三维结构 | 第71-76页 |
2.1.2 蓖麻毒素Ricin的胞内转运过程 | 第76-78页 |
2.1.3 核糖体蛋白影响蓖麻毒素Ricin的毒性 | 第78-80页 |
2.1.4 蓖麻毒素Ricin的抗体研究进展 | 第80-83页 |
2.1.5 蓖麻毒素Ricin的抗体中和机制 | 第83页 |
2.1.6 单克隆抗体6C2是一种针对RTA的新型抗体 | 第83-8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5-91页 |
2.2.1 抗体6C2 Fab与RTA蛋白及其突变体的制备 | 第85-86页 |
2.2.2 RTA-6C2复合物的制备 | 第86-87页 |
2.2.3 RTA-6C2复合物的结晶、数据收集 | 第87-89页 |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89页 |
2.2.5 蛋白质翻译抑制实验 | 第89页 |
2.2.6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 | 第89页 |
2.2.7 Pull-Down实验 | 第89-91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91-103页 |
2.3.1 RTA-6C2 Fab复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91页 |
2.3.2 RTA-6C2复合物结构的模型质量分析 | 第91-96页 |
2.3.3 RTA-6C2复合物的结构 | 第96-97页 |
2.3.4 分子RTA与6C2 Fab的相互作用界面 | 第97-99页 |
2.3.5 破坏RTA与6C2 Fab作用界面影响6C2抗体的保护作用 | 第99-100页 |
2.3.6 RTA在结合单克隆抗体6C2前后的结构比对 | 第100-101页 |
2.3.7 6C2阻碍RTA和核糖体的相互作用 | 第101-102页 |
2.3.8 讨论 | 第102-103页 |
本篇小结 | 第103-104页 |
本篇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附录: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性调控因子Ro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 第113-125页 |
第1章 综述:转录因子Rot的背景介绍 | 第113-11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15-121页 |
A2.1 克隆,纯化和表达 | 第115页 |
A2.2 结晶,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 | 第115-121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121-125页 |
A3.1 金黄色葡萄球菌Rot的结构 | 第121-122页 |
A3.2 金黄色葡萄球菌Rot奇特的二体作用界面 | 第122-124页 |
A3.3 展望与小结 | 第124-125页 |
附录 涉及的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