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无线局域网络安全标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认证因素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第2章 接入认证相关协议及关键技术概述 | 第14-24页 |
2.1 无线局域网络受到的安全威胁 | 第14页 |
2.2 IEEE 802.11i标准 | 第14-16页 |
2.3 EAP协议 | 第16-17页 |
2.3.1 EAP协议概述 | 第16-17页 |
2.3.2 EAP方法 | 第17页 |
2.4 RADIUS协议 | 第17-19页 |
2.5 常用认证协议 | 第19-23页 |
2.5.1 Web认证协议 | 第19页 |
2.5.2 PPPoE认证协议 | 第19-20页 |
2.5.3 802.1X协议 | 第20-21页 |
2.5.4 生物特征认证 | 第21-22页 |
2.5.5 几种认证方式对比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无线局域网络中MitM攻击研究与防范 | 第24-37页 |
3.1 无线局域网络MitM攻击模型 | 第24-25页 |
3.2 MitM攻击模型在EAP-TTLS/MS-CHAPv2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3.2.1 EAP-TTLS/MS-CHAPv2协议介绍 | 第25-27页 |
3.2.2 MitM攻击框架设计 | 第27-28页 |
3.2.3 实际网络环境中的MitM攻击实例 | 第28-30页 |
3.3 基于双因素动态口令技术的首次认证MitM攻击防范 | 第30-31页 |
3.4 基于Hash链双向认证协议的跨域认证MitM攻击防范 | 第31-36页 |
3.4.1 Hash链介绍 | 第31页 |
3.4.2 基于Hash链的双向认证协议 | 第31-34页 |
3.4.3 基于BAN逻辑的安全性证明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指纹特征的QR码认证技术 | 第37-48页 |
4.1 QR码技术 | 第37-41页 |
4.1.1 QR码简介 | 第37-38页 |
4.1.2 QR码编码 | 第38-40页 |
4.1.3 QR码解码 | 第40-41页 |
4.2 指纹识别技术 | 第41-44页 |
4.2.1 指纹识别简介 | 第41-42页 |
4.2.2 指纹特征提取 | 第42-44页 |
4.2.3 指纹特征匹配 | 第44页 |
4.3 基于指纹特征的QR码认证技术设计与实现 | 第44-47页 |
4.3.1 加解密和摘要算法 | 第44-45页 |
4.3.2 基于指纹特征的QR码生成 | 第45-47页 |
4.3.3 基于指纹特征的QR码认证 | 第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企业无线局域网络安全接入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8-65页 |
5.1 系统概述 | 第48页 |
5.2 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48-52页 |
5.2.1 软件整体框架 | 第49-50页 |
5.2.2 软件的主要流程 | 第50-51页 |
5.2.3 自定义网络数据包的封装 | 第51-52页 |
5.3 认证服务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2-57页 |
5.3.1 软件整体框架 | 第52-53页 |
5.3.2 软件主要流程 | 第53-54页 |
5.3.3 数据库的设计 | 第54-55页 |
5.3.4 服务器对数据库操作 | 第55-57页 |
5.4 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环境搭建 | 第57-59页 |
5.4.1 网络设备 | 第57页 |
5.4.2 应用软件安装配置 | 第57-59页 |
5.4.3 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环境搭建 | 第59页 |
5.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第59-64页 |
5.5.1 系统实测 | 第60-64页 |
5.5.2 系统优缺点分析 | 第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