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销轨轮强度的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采煤机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国外采煤机的发展 | 第12页 |
·我国采煤机的发展及趋势 | 第12-14页 |
·MG300/700-WD 电牵引采煤机介绍 | 第14-18页 |
·采煤机的使用环境和条件 | 第14页 |
·采煤机特点 | 第14-15页 |
·采煤机的构成要素 | 第15页 |
·采煤机的牵引系统 | 第15-16页 |
·采煤机的传动系统 | 第16-17页 |
·销轨轮与销排啮合 | 第17-18页 |
·采煤机行走部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导向滑靴磨损 | 第18页 |
·输送机轨道水平弯曲 | 第18页 |
·销轨轮常见失效形式 | 第18-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采煤机受力分析 | 第22-28页 |
·采煤机整机受力分析 | 第22-23页 |
·采煤机在O ? XZ 平面内的受力状况 | 第23-25页 |
·采煤机在输送机弯曲的轨道上行走 | 第25-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销轨轮齿向修形设计 | 第28-42页 |
·齿宽上的载荷分布 | 第28-29页 |
·有限长线接触的变形和应力 | 第29-32页 |
·罗德什唯奇的研究成果 | 第29-30页 |
·齿轮的一端接触 | 第30-32页 |
·齿轮的啮合歪斜度 | 第32-35页 |
·齿轮的啮合歪斜度概念 | 第32页 |
·啮合歪斜度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齿轮啮合歪斜度的计算公式 | 第33-35页 |
·腰鼓齿修形齿的设计 | 第35-37页 |
·鼓形齿的结构设计 | 第35页 |
·鼓形量的确定 | 第35页 |
·齿轮变形分析 | 第35-37页 |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 第37-41页 |
·鼓形量的计算 | 第37-40页 |
·鼓形中心的确定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电火花技术销轨轮齿向修形设计 | 第42-50页 |
·电火花加工原理 | 第42-43页 |
·电火花加工销轨轮的机理 | 第43-45页 |
·工具电极的选材与设计 | 第45-48页 |
·工具电极的选材 | 第45-46页 |
·工具电极的设计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行走部销轨轮的齿廓曲线形成原理 | 第50-56页 |
·摆线销轨轮的齿廓 | 第50-53页 |
·外摆线的形成原理 | 第50-52页 |
·内摆线的形成原理 | 第52-53页 |
·渐开线齿廓形成原理 | 第53-55页 |
·渐开线的形成 | 第53页 |
·渐开线齿轮轮廓的特点 | 第53-54页 |
·渐开线曲线方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销轨轮的复合齿廓分析 | 第56-66页 |
·摆线齿廓与复合齿廓的对比 | 第56-57页 |
·复合齿廓销轨轮的设计目的 | 第57页 |
·销轨轮曲线方程 | 第57-59页 |
·摆线齿廓销轨轮方程 | 第57-58页 |
·复合齿廓销轨轮方程 | 第58-59页 |
·过度曲线 | 第59-64页 |
·销轨轮与销排平面坐标的变换 | 第60-62页 |
·销轨轮过度曲线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七章 销轨轮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实体建模的分类 | 第66-67页 |
·销轨轮实体模型生成 | 第67-69页 |
·Pro/E 软件介绍 | 第67-68页 |
·基于Pro/E 销轨轮的实体建模 | 第68-69页 |
·销轨轮重合度计算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八章 采煤机销轨轮有限元分析 | 第70-86页 |
·销轨轮轮齿断裂分析 | 第70页 |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70-72页 |
·研究弹性力学的五点假设条件 | 第70-71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71-72页 |
·边界范围的选择 | 第72-74页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74-76页 |
·网格划分的控制 | 第76-79页 |
·网格划分的步骤 | 第76-77页 |
·销轨轮网格划分的单元属性参数 | 第77-78页 |
·自由网格与映射网格 | 第78-79页 |
·齿根部局部细划 | 第79页 |
·约束与加载 | 第79-81页 |
·销轨轮施加约束 | 第79页 |
·销轨轮加载 | 第79-81页 |
·求解与结论 | 第81-86页 |
·销轨轮的求解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