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工建筑物管理论文

水库型滑坡水动力加卸载效应及稳定性演化规律研究 ——以八字门滑坡分析为例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20页
        1.2.1 水动力条件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理论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1-23页
第2章 堆积层滑坡基本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分析第23-41页
    2.1 堆积层滑坡概述第23-28页
        2.1.1 堆积层滑坡的物质组成与特征第23-24页
        2.1.2 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特点第24-28页
    2.2 堆积层滑坡与水的相互作用机理第28-31页
        2.2.1 物理作用第28-29页
        2.2.2 化学作用第29-30页
        2.2.3 力学作用第30-31页
    2.3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水动力条件概述第31-33页
        2.3.1 三峡库区水库运行情况第31-32页
        2.3.2 三峡库区地下水动力系统第32-33页
    2.4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面形态概述第33-35页
    2.5 八字门滑坡的基本特征第35-40页
        2.5.1 八字门滑坡概况第36-37页
        2.5.2 八字门滑坡水文地质特征第37-38页
        2.5.3 八字门滑坡破坏因素分析第38-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库水升降速率及土体渗透特性对坡体渗流场的影响分析第41-57页
    3.1 k、v对滑坡渗流稳定影响的理论分析第41-47页
        3.1.1 Darcy定理第41-42页
        3.1.2 伯努利定理第42页
        3.1.3 非稳定渗流基本方程的建立第42-43页
        3.1.4 浸润线表达式的确定第43-46页
        3.1.5 k、v与坡体下滑力关系的确定第46-47页
    3.2 八字门滑坡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第47-48页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7页
        3.2.2 模型参数及k/v参数的选取第47-48页
    3.3 不同k/v工况下坡体渗流场模拟结果的分析第48-52页
        3.3.1 库水位上升阶段渗流模拟结果分析第48-51页
        3.3.2 库水位下降阶段渗流模拟结果分析第51-52页
    3.4 不同典型滑面形态对滑坡渗流稳定的影响分析第52-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k/v比值对滑坡稳定性演化规律影响及加卸载效应分析第57-77页
    4.1 不同k/v工况下边坡渗流场-自重应力场的耦合分析第57-62页
        4.1.1 八字门滑坡渗流-自重应力场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7页
        4.1.2 库水位上升阶段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第57-59页
        4.1.3 库水位下降阶段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第59-62页
    4.2 不同k/v工况下坡体位移场模拟结果的分析第62-67页
        4.2.1 库水位上升阶段位移场模拟结果分析第62-65页
        4.2.2 库水位下降阶段位移场模拟结果分析第65-67页
    4.3 不同k/v工况下坡体稳定性演化规律分析第67-72页
        4.3.1 库水位上升阶段稳定性模拟结果分析第68-70页
        4.3.2 库水位下降阶段稳定性模拟结果分析第70-72页
    4.4 不同典型滑面形态对滑坡稳定性演化规律的影响分析第72-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库水位加卸载位移响应比与滑坡稳定性评价第77-87页
    5.1 加卸载位移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第77-79页
    5.2 八字门滑坡加卸载位移响应比模型的建立第79-80页
    5.3 加卸载位移响应比变化规律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第80-86页
        5.3.1 加卸载位移响应比数值模拟分析第80-82页
        5.3.2 加卸载位移响应比实际监测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第82-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科研情况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