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核聚变能发展进程 | 第10-11页 |
1.1.2 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 第11-12页 |
1.1.3 核聚变及氚增殖原理 | 第12-14页 |
1.1.4 氚增殖剂的选择 | 第14-16页 |
1.2 正硅酸锂陶瓷小球的制备方法简介 | 第16-20页 |
1.2.1 熔融喷雾法制备正硅酸锂微球 | 第16-18页 |
1.2.2 挤出-滚圆-烧结法制备正硅酸锂微球 | 第18页 |
1.2.3 溶胶凝胶法制备正硅酸锂微球 | 第18-19页 |
1.2.4 间接湿法制备正硅酸锂微球 | 第19-20页 |
1.3 溶胶-凝胶法(Sol-Gel) | 第20-27页 |
1.3.1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1.3.2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 | 第21页 |
1.3.3 溶胶-凝胶法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1.3.4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 | 第23-27页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31-33页 |
2.2.1 溶胶-凝胶法制备硅酸锂粉末 | 第31-32页 |
2.2.2 凝胶剂PVA溶胶的制备 | 第32页 |
2.2.3 湿化学法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小球 | 第32-33页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3-36页 |
2.3.1 XRD分析 | 第33页 |
2.3.2 TG/DSC分析 | 第33-34页 |
2.3.3 SEM分析 | 第34页 |
2.3.4 TEM分析 | 第34页 |
2.3.5 粒度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正硅酸锂粉末 | 第36-48页 |
3.1 实验过程 | 第36-39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3.2.1 凝胶化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3.2.2 制备正硅酸锂粉末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间接湿法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小球 | 第48-62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48-5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4.2.1 聚乙烯醇溶解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2.2 制备正硅酸锂小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0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湿化学法与熔融喷雾法两种方法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微球的比较 | 第62-74页 |
5.1 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微球方法简介 | 第62-65页 |
5.1.1 熔融喷雾法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微球 | 第62-64页 |
5.1.2 湿化学法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微球 | 第64-65页 |
5.2 两种方法制备正硅酸锂陶瓷微球的比较 | 第65-72页 |
5.2.1 不同方法制备的正硅酸锂粉末烧结温度的对比 | 第65-67页 |
5.2.2 不同方法制备的正硅酸锂陶瓷微球形貌的对比 | 第67-68页 |
5.2.3 不同方法制备的正硅酸锂陶瓷微球物相的对比 | 第68-70页 |
5.2.4 不同方法制备的正硅酸锂陶瓷微球粒径、球形度的对比 | 第70-71页 |
5.2.5 不同方法制备的正硅酸锂陶瓷微球强度的对比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72-7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