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应用于软岩峒室稳定性控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 1 绪论 | 第13-20页 |
|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软岩的研究 | 第14页 |
| ·围岩稳定性及底臌机理研究 | 第14-16页 |
| ·底臌控制研究 | 第16-17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实验研究 | 第18页 |
| ·理论分析和研究 | 第18页 |
| ·数值模拟 | 第18页 |
| ·工业性试验 | 第18页 |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2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底臌控制方案设计 | 第20-30页 |
| ·工程背景 | 第20-22页 |
| ·井田地质构造、地层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 ·巷道位置 | 第21-22页 |
| ·巷道底臌情况 | 第22-25页 |
| ·原支护方案 | 第22-23页 |
| ·巷道变形情况 | 第23-25页 |
|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底臌控制方案 | 第25-29页 |
| ·方案设计 | 第25-26页 |
| ·反底拱支护能力分析 | 第26-28页 |
|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软岩峒室围岩力学性质试验 | 第30-43页 |
| ·软岩基本力学特性 | 第30-32页 |
| ·软岩的概念 | 第30页 |
| ·软岩的基本力学属性 | 第30-32页 |
| ·软岩的工程力学性质 | 第32页 |
| ·试验概述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36页 |
| ·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 ·试件加工及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 ·岩石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柔性孔隙垫层注浆效果试验 | 第43-50页 |
| ·注浆试件制备及实验设计 | 第43-45页 |
| ·试件制备 | 第43-44页 |
| ·实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 ·注浆试件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 ·试件均匀度对注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 ·围压对注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鑫安矿软岩峒室底臌因素与控制分析 | 第50-60页 |
| ·巷道底臌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 ·底臌的过程 | 第52-53页 |
| ·底臌量的构成 | 第53-58页 |
| ·巷道底臌控制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控制峒室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60-73页 |
| ·数值分析软件选择 | 第60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 第60-61页 |
| ·本构模型及网格化分 | 第61页 |
| ·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 ·围岩力学计算参数 | 第62-63页 |
|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 ·位移量分析 | 第63-68页 |
| ·应力场分析 | 第68-70页 |
| ·塑性区分析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7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底臌控制工业性试验研究 | 第73-87页 |
| ·工业性试验设计 | 第74-78页 |
| ·底板应力破碎区边界计算 | 第74-75页 |
|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施工方案 | 第75-76页 |
| ·两帮及拱顶修复措施 | 第76-78页 |
| ·工业性试验段矿压观测方案设计 | 第78-79页 |
|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工业性试验底臌控制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 ·柔性孔隙垫层注浆支护工艺 | 第83-86页 |
| ·浆液选择 | 第83页 |
| ·注浆参数 | 第83-85页 |
| ·注浆管理措施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8 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87-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 ·创新点 | 第88页 |
| ·建议 | 第88-90页 |
| 9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10 致谢 | 第96-97页 |
| 11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