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2.1 断裂系统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2.2 徐深气田勘探现状 | 第14页 |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5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1.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17-22页 |
1.1.1 断陷阶段 | 第18页 |
1.1.2 坳陷阶段 | 第18-21页 |
1.1.3 构造反转阶段 | 第21-22页 |
1.2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 | 第23-39页 |
2.1 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23-25页 |
2.1.1 断裂发育特征 | 第23-25页 |
2.1.2 断裂组合模式 | 第25页 |
2.2 断裂形成及其演化历史 | 第25-39页 |
2.2.1 断裂形成活动时期 | 第25-31页 |
2.2.2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 | 第31-39页 |
第三章 断裂系统划分及其气源断裂厘定 | 第39-50页 |
3.1 断裂系统划分 | 第39-48页 |
3.1.1 断裂活动性质 | 第39-46页 |
3.1.2 断裂系统发育特征 | 第46-48页 |
3.2 气源断裂厘定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 第50-56页 |
4.1 断层侧向封闭机理 | 第50-51页 |
4.2 断层侧向封闭性方法 | 第51-53页 |
4.2.1 Allen 图基本原理及编制 | 第51-52页 |
4.2.2 Knipe 图解基本原理及编制 | 第52-53页 |
4.3 徐深气田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 第53-56页 |
4.3.1 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4.3.2 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结果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断裂对天然气成藏控制作用及控藏模式 | 第56-67页 |
5.1 断盖配置控制天然气垂向分布 | 第56-59页 |
5.1.1 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的评价 | 第56-58页 |
5.1.2 断盖配置与天然气垂向分布关系 | 第58-59页 |
5.2 断裂与有效储层形成及改造作用 | 第59-61页 |
5.2.1 断裂对火山岩及火山锥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9-60页 |
5.2.2 断裂变形特征控制着火山岩体裂缝的发育程度 | 第60-61页 |
5.3 气源断裂控制天然气成藏平面范围 | 第61-63页 |
5.3.1 气源断裂与构造高背景控制天然气平面富集区域 | 第62页 |
5.3.2 强充注断裂较弱充注断裂更有利于天然气成藏 | 第62-63页 |
5.4 断裂对天然气藏圈闭有效性 | 第63-65页 |
5.5 断裂控藏模式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详细摘要 | 第75-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