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一)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和主要动机 | 第11-12页 |
| (二) 以资源获取为主要动机的对外投资研究 | 第12-13页 |
| (三) 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二)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四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8页 |
| (一)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现状及动机分析 | 第18-28页 |
| 一 我国对外投资的历程 | 第18-21页 |
| (一) 第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萌芽阶段(1979-1983 年) | 第19-20页 |
| (二) 第二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1984-1991 年) | 第20页 |
| (三) 第三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探索阶段(1992-2004 年) | 第20-21页 |
| (四) 第四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高速发展阶段(2005 至今) | 第21页 |
| 二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 第21-24页 |
| (一) 从投资规模看 | 第22页 |
| (二) 从地域分布情况看 | 第22-23页 |
| (三)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 | 第23页 |
| (四) 从投资主体看 | 第23-24页 |
| 三 我国对外投资的动机分析 | 第24-28页 |
| (一) 扩大出口市场 | 第24-25页 |
| (二) 寻求技术创新 | 第25页 |
| (三) 获取能源资源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资源类产品的性质及我国的需求和进口现状 | 第28-36页 |
| 一 资源类产品的性质 | 第28-30页 |
| (一) 不可再生性 | 第28页 |
| (二) 分布不均性 | 第28-30页 |
| (三) 不可替代性 | 第30页 |
| 二 中国资源类产品的需求现状 | 第30-32页 |
| (一) 能源类 | 第30-31页 |
| (二) 金属矿石类 | 第31-32页 |
| 三 中国资源类产品进口现状 | 第32-36页 |
| (一) 能源类 | 第32-33页 |
| (二) 金属矿产类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与 OFDI 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36-40页 |
| 一 我国资源产品进口与 OFDI 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 (一) 对外投资动机与资源进口效应 | 第36-37页 |
| (二) 对外投资类型与资源进口效应 | 第37页 |
| (三) 对外投资的特点与资源进口效应 | 第37-38页 |
| 二 提出对外投资与资源产品进口之间关系的假设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我国资源进口与对外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 第40-50页 |
| 一 变量的选取、描述与检验 | 第40-43页 |
| (一)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 第40-41页 |
| (二) 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41页 |
| (三)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41-43页 |
| 二 计量方法与模型设计 | 第43-46页 |
| (一) 协整检验模型 | 第43-44页 |
| (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 第44-45页 |
| (三) 线性回归模型 | 第45-46页 |
| 三 模型检验结果 | 第46-50页 |
| (一) 协整检验结果 | 第46-47页 |
| (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 第47-48页 |
| (三) 线性回归结果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