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文化在武汉定远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 第18-22页 |
2.1.1 地域 | 第18页 |
2.1.2 地域文化 | 第18-20页 |
2.1.3 黄陂文化 | 第20页 |
2.1.4 城市公园 | 第20-22页 |
2.1.5 文化景观 | 第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第22-23页 |
2.2.2 场所精神论 | 第23页 |
2.2.3 文脉连续理论 | 第23-24页 |
2.2.4 符号学理论 | 第24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6 园林美学与园林艺术理论 | 第25-26页 |
3 黄陂文化及其景观应用研究 | 第26-59页 |
3.1 黄陂文化内涵与内容 | 第26-51页 |
3.1.1 黄破区的由来 | 第26页 |
3.1.2 黄陂文化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3.1.3 黄陂文化名片-盘龙文化 | 第27-36页 |
3.1.4 黄陂文化名片-木兰文化 | 第36-45页 |
3.1.5 黄陂文化名片-二程文化 | 第45-51页 |
3.2 景观应用中体现黄陂文化的设计原则 | 第51-54页 |
3.2.1 黄陂文化与景观的统一性 | 第51-52页 |
3.2.2 运用黄陂文化自身的时代性 | 第52-53页 |
3.2.3 遵循黄陂文化本身的独特性 | 第53-54页 |
3.3 黄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 第54-59页 |
3.3.1 原址保留 | 第54-55页 |
3.3.2 场景再现 | 第55页 |
3.3.3 隐喻诠释 | 第55-56页 |
3.3.4 象征处理 | 第56-57页 |
3.3.5 抽象凝炼 | 第57-58页 |
3.3.6 夸张表现 | 第58-59页 |
4 案例分析 | 第59-70页 |
4.1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 | 第59-62页 |
4.1.1 案例概况 | 第59页 |
4.1.2 元大都的历史文化 | 第59-60页 |
4.1.3 元大都公园的景观营造 | 第60-62页 |
4.1.4 小结 | 第62页 |
4.2 杭州宋城 | 第62-65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62页 |
4.2.2 杭州人文历史概况 | 第62页 |
4.2.3 设计表达分析 | 第62-65页 |
4.2.4 小结 | 第65页 |
4.3 开封清明上河园 | 第65-70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65页 |
4.3.2 开封人文历史 | 第65-66页 |
4.3.3 宋文化表达分析 | 第66-69页 |
4.3.4 小结 | 第69-70页 |
5 黄陂文化在武汉定远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70-101页 |
5.1 武汉定远公园前期分析-区位分析 | 第70-73页 |
5.1.1 黄陂区整体区位 | 第70页 |
5.1.2 前川整体区位 | 第70-72页 |
5.1.3 上位规划分析 | 第72-73页 |
5.1.4 黄陂文化分析 | 第73页 |
5.2 武汉定远公园前期分析-现有文化景点分析 | 第73-75页 |
5.3 武汉定远公园前期分析-现状分析 | 第75-76页 |
5.4 武汉定远公园设计理念 | 第76-78页 |
5.4.1 设计依据 | 第76-77页 |
5.4.2 设计主题 | 第77页 |
5.4.3 设计原则 | 第77-78页 |
5.5 武汉定远公园文化景观应用设计 | 第78-101页 |
5.5.1 景观结构 | 第78-83页 |
5.5.2 分区设计 | 第83-97页 |
5.5.3 植物专项设计 | 第97-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