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美学史论文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古典美学范畴“游”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2页
    0.1 选题原因及意义第9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0.3 研究方法及困难第11-12页
1 主体间性美学时代的到来第12-18页
    1.1 中国美学的求索之路第12-14页
        1.1.1 中国当代美学的论争第12-13页
        1.1.2 主体性思想的缺陷第13-14页
    1.2 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第14-18页
        1.2.1 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第14-16页
        1.2.2 主体间性的基本范畴第16-18页
2 “游”范畴和主体间性的契合第18-25页
    2.1 “游”的文化审美分析第18-22页
        2.1.1 “游”的概念考证第18-20页
        2.1.2 “游”范畴形成的人文基础第20-22页
    2.2 中国式的主体间性第22-25页
        2.2.1 自我主体与他者主体之间的生存对话第22页
        2.2.2 审美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感知创造第22-25页
3 自我与他我的和合之旅第25-35页
    3.1 自我与仁义礼乐的和合——理想人格第25-26页
    3.2 自我与宇宙自然的和合——精神自由第26-29页
    3.3 自我与现实人生的和合——随顺世俗第29-32页
    3.4 自我与文学艺术的和合——审美想象第32-35页
4 研究主体间性思维下的“游”范畴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第35-40页
    4.1 对当代人生实践的启示第35-36页
    4.2 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第36-38页
    4.3 对当代美学建构的启示第38-40页
结束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下一篇:斯特劳森对罗素指称理论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