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记录 | 第12页 |
1.2.2 找寻 | 第12-13页 |
1.2.3 保护 | 第13页 |
1.3 研究的范围界定 | 第13-16页 |
1.3.1 选取案例—普适性 | 第13-15页 |
1.3.2 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15页 |
1.3.3 学科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6-17页 |
1.4.2 国外乡土景观的发展及研究 | 第17-18页 |
1.4.3 桂北区域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8页 |
1.4.4 关于广西瑶族景观的研究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2.1 乡土景观概述 | 第23-25页 |
2.1.1 乡土 | 第23页 |
2.1.2 景观 | 第23-25页 |
2.1.3 乡土景观 | 第2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 第25-27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7-28页 |
2.2.3 环境知觉与景观感知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桂北新华乡乡土景观资源与空间形态 | 第31-47页 |
3.1 乡土景观资源 | 第31-35页 |
3.1.1 乡土景观资源的分类方式 | 第31-32页 |
3.1.2 按景观构成要素分类 | 第32-33页 |
3.1.3 按景观功能结构分类 | 第33-34页 |
3.1.4 按人的影响程度分类 | 第34-35页 |
3.2 新华乡的景观空间形态特征的内容 | 第35-36页 |
3.2.1 形态 | 第35页 |
3.2.2 乡土景观形态的内容 | 第35-36页 |
3.3 桂北新华乡之聚落与建筑图式 | 第36-42页 |
3.3.1 桂北新华乡整体聚落分布 | 第36-38页 |
3.3.2 桂北新华乡村聚落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3.3.3 聚落内部空间布局形态 | 第39-42页 |
3.4 桂北新华乡之土地利用肌理特征 | 第42-44页 |
3.4.1 农田肌理 | 第43页 |
3.4.2 丘陵山地肌理 | 第43页 |
3.4.3 经济林地肌理 | 第43-44页 |
3.5 桂北新华乡之水与道路 | 第44-45页 |
3.5.1 水体 | 第44-45页 |
3.5.2 道路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不同时间与尺度下的乡土景观形态演变 | 第47-67页 |
4.1 尺度与时期的划定 | 第47页 |
4.2 新华乡不同时期整体生态空间尺度的景观形态变化 | 第47-52页 |
4.2.1 不同时期的新华乡整体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变化 | 第47-51页 |
4.2.2 新华乡整体生态空间的垂直形态演变 | 第51页 |
4.2.3 村落、耕地、自然山林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4.3 新华乡不同时期生产空间的景观动态 | 第52-54页 |
4.3.1 生产空间的季节性变化 | 第52-53页 |
4.3.2 新华乡不同时期的生产性景观肌理变化 | 第53-54页 |
4.4 新华乡不同时期整体聚落空间的景观形态动态 | 第54-64页 |
4.4.1 不同时期的聚落外部形态发展规律 | 第54-55页 |
4.4.2 聚落单体形态演变 | 第55-56页 |
4.4.3 聚落内部公共空间演变 | 第56-59页 |
4.4.4 居住建筑的演变 | 第59-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5 新华乡乡土景观形态演变的动因和景观保护建议 | 第67-79页 |
5.1 新华乡乡土景观形态演变的动因 | 第67-69页 |
5.1.1 新华乡生产性景观的形态演变的动因分析 | 第67-68页 |
5.1.2 新华乡聚落形态动因分析 | 第68-69页 |
5.2 居民对乡土文化景观的感知与态度 | 第69-75页 |
5.2.1 景观感知 | 第69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5.2.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70-72页 |
5.2.4 对危房改造项目的感知与态度 | 第72-74页 |
5.2.5 问卷结论 | 第74-75页 |
5.3 乡村建设和特色乡土景观保护的建议 | 第75-76页 |
5.3.1 新华乡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 | 第75页 |
5.3.2 村落保护建议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6 结论 | 第79-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1.1 关于乡土景观形态 | 第79页 |
6.1.2 乡土景观形态的变迁 | 第79-80页 |
6.1.3 乡土景观形态变迁的驱动因素 | 第8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0-81页 |
6.3 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6.3.1 存在的问题 | 第81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图表目录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附录 1 居民调查问卷 | 第91-93页 |
附表 2 各村落概况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