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基坑周围土体变形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基坑坑底隆起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基坑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 第14-15页 |
1.2.5 南昌地区基坑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南昌地区工程地质环境及围护结构变形统计 | 第18-23页 |
2.1 南昌典型工程地质环境 | 第18-20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2 水文地质环境 | 第19页 |
2.1.3 区域内存在的不良岩土层分布情况及工程隐患 | 第19-20页 |
2.2 南昌地区支护形式及基坑变形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南昌地区支护体系和围护结构变形统计 | 第20-21页 |
2.2.2 南昌地区围护水平位移分析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南昌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45页 |
3.1 MIDAS/GTS软件简介 | 第23页 |
3.2 分析模型的选取 | 第23-24页 |
3.3 南昌地区基坑开挖岩土层本构模型确定和参数的选取 | 第24-30页 |
3.3.1 对比岩土层本构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25-27页 |
3.3.2 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3.4 土体参数变化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30-36页 |
3.4.1 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30-33页 |
3.4.2 泊松比变化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33-34页 |
3.4.3 土体粘聚力变化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34-35页 |
3.4.4 土体内摩擦角的变化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35-36页 |
3.5 灌注桩几何性状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36-40页 |
3.5.1 桩径大小对基坑变形形状的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3.5.2 灌注桩嵌固深度对基坑变形规律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3.6 支撑性状对基坑变形分析 | 第40-43页 |
3.6.1 横向支撑刚度对基坑变形形状的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3.6.2 横向支撑位置对基坑变形形状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南昌地区某基坑开挖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45-61页 |
4.1 工程概括 | 第45-48页 |
4.1.1 工程整体情况 | 第45页 |
4.1.2 场地周边环境 | 第45-46页 |
4.1.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6-47页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7页 |
4.1.5 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埋藏物 | 第47-48页 |
4.2 基坑围护结构方案 | 第48-49页 |
4.3 监测方案 | 第49-51页 |
4.3.1 监测目的 | 第49-50页 |
4.3.2 监测依据 | 第50页 |
4.3.3 监测的内容及项目 | 第50-51页 |
4.3.4 基坑监测控制标准 | 第51页 |
4.4 土方开挖方案 | 第51-53页 |
4.5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4.5.1 横向支撑内力分析 | 第53-54页 |
4.5.2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第54-56页 |
4.5.3 冠梁水平位移分析 | 第56-58页 |
4.5.4 基坑外周围建筑与道路沉降分析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南昌地区某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第61-78页 |
5.1 建立基坑开挖三维模型 | 第61-67页 |
5.1.1 本基坑数值计算基本假定 | 第61-62页 |
5.1.2 模拟工况 | 第62-63页 |
5.1.3 计算模型土层参数及开挖支护结构单元介绍 | 第63-64页 |
5.1.4 三维模型尺寸与土体网格尺寸的选择 | 第64-67页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5.2.1 基坑开挖总变形分析 | 第67-68页 |
5.2.2 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变形分析变形分析 | 第68-70页 |
5.2.3 基坑开挖沉降分析 | 第70-72页 |
5.2.4 坑底隆起 | 第72-74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