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绪论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5-16页 |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受妻者”与“给妻集团” | 第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一、嫁娶婚中受妻者与给妻集团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二、赘婿婚中女婿与姻亲集团的关系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研究视角:基于家乡民俗学的过程—事件分析 | 第20-21页 |
二、书写方式:口述史书写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受妻者与给妻集团仪式中的理想性与地方性 | 第23-32页 |
第一节 仪式作为地方性理想的知识规范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百步村受妻者与给妻集团的地方性互动仪式 | 第24-32页 |
一、建构姻亲关系的婚俗仪式 | 第25-28页 |
二、送节礼 | 第28-29页 |
三、丧礼——亲密关系的象征 | 第29-30页 |
四、小结——“常”与“非常”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姻亲关系作为构建家族的源动力 | 第32-46页 |
第一节 重功利的姻亲关系 | 第32-35页 |
一、匮乏的原生家庭 | 第32页 |
二、婚礼仪式的缺席 | 第32-33页 |
三、互助绵延的姻亲关系 | 第33-34页 |
四、压抑的家庭氛围 | 第34-35页 |
五、重功利的姻亲合作关系 | 第35页 |
第二节 失去宗族庇护的老上门女婿 | 第35-40页 |
一、缺乏宗族力量的庇护 | 第35-37页 |
二、老上门女婿 | 第37-39页 |
三、宗族作为构建平衡姻亲关系的重要力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女婿主导姻亲关系 | 第40-45页 |
一、责任与权力对等 | 第40-42页 |
二、给妻集团提供繁衍功能 | 第42-43页 |
三、权力失衡导致关系破裂 | 第43-44页 |
四、生活支持与生育功能的交换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性格与命运——受妻者主观情感对姻亲关系的影响 | 第46-77页 |
第一节 以姻亲关系作为主要亲属关系 | 第46-49页 |
一、抚养关系导致个体与原生家庭的疏离 | 第46-47页 |
二、受妻者潜在价值在姻亲关系中的重要性 | 第47页 |
三、现实利益决定宗族关系与姻亲关系间的权重 | 第47-49页 |
四、以姻亲关系作为主要的亲属关系 | 第49页 |
第二节 主观性因素对姻亲关系的影响 | 第49-68页 |
一、原生家庭塑造主体性格 | 第49-50页 |
二、阶层塑造主体的优越感 | 第50页 |
三、初为女婿:阶层优越感导致消极的姻亲关系合作 | 第50-55页 |
四、再为女婿:时代境遇改变姻亲关系间的权力结构 | 第55-67页 |
五、个体性格决定姻亲关系的合作质量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姻亲关系中的边缘人 | 第68-76页 |
一、弱势的受妻方 | 第68-70页 |
二、姻亲关系中的积极奉献者 | 第70-71页 |
三、低价值受妻者的边缘位置 | 第71-75页 |
四、积极性格下的“依赖”“奉献”与“被蔑视”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给妻集团的对女婿家庭关系的破坏与弥合 | 第77-87页 |
第一节 姻亲关系内的权力转换 | 第77-80页 |
一、强势给妻集团对女婿家族的破坏性 | 第77-78页 |
二、权力变更改变姻亲关系格局 | 第78-79页 |
三、不平衡姻亲关系的破坏性 | 第79-80页 |
第二节 给妻集团对维系家庭稳定的意义 | 第80-83页 |
一、不同性格的夫妻 | 第80-81页 |
二、能力有限的给妻集团 | 第81页 |
三、婚姻稳定依靠女婿与给妻集团的合力 | 第81-83页 |
四、给妻集团的缺位加速女婿家庭破裂 | 第83页 |
第三节 给妻集团单方面的重要作用 | 第83-86页 |
一、平庸的受妻者 | 第83-84页 |
二、包容的给妻集团 | 第84-85页 |
三、给其集团提供支持的互动类型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受妻者应对给妻集团的策略 | 第87-99页 |
第一节 以强势手段应对给妻集团 | 第87-94页 |
一、主体意识冲破传统思维 | 第87-90页 |
二、将姻亲关系作为个人发展的工具 | 第90-91页 |
三、基于个人实力的强势女婿 | 第91-93页 |
四、受妻者利用姻亲关系、主导姻亲关系 | 第93-94页 |
第二节 以温和手段应对给妻集团 | 第94-97页 |
一、受妻者争取给妻集团的认同 | 第94-96页 |
二、给妻集团的回馈 | 第96-97页 |
三、奉献、让渡权力与受惠的互动关系 | 第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经济能力决定姻亲关系中的自主性 | 第99-106页 |
第一节 女婿自主性丧失导致对给妻集团的依附 | 第99-103页 |
一、弱势女婿被迫让渡婚礼主办权 | 第99-101页 |
二、物质条件保障姻亲关系中的话语权 | 第101-102页 |
三、在依赖、服从中丧失自我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经济独立决定个体自由 | 第103-105页 |
一、后赋的社会地位 | 第103页 |
二、渔村婚礼——以地方性作为身份认同 | 第103-104页 |
三、自由独立的家庭生活模式 | 第104页 |
四、外部和谐,内部自由互动关系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姻亲关系位置的复制 | 第106-113页 |
第一节 “弱势”的延续 | 第106-109页 |
一、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 | 第106-107页 |
二、傻女婿 | 第107-108页 |
三、“弱势”的延续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优势”的延续 | 第109-112页 |
一、精英阶层的结合 | 第109-110页 |
二、灵活的婚姻仪式 | 第110-111页 |
三、社会影响力决定受妻者地位 | 第111-112页 |
四、“优势”的延续 | 第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语 | 第113-117页 |
一、本文的论述重点及结论 | 第113-114页 |
二、关于研究样本的反思 | 第114-115页 |
三、田野伦理与研究者的反思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