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土层中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对管线变形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盾构掘进对地层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2 盾构掘进对管线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21-22页 |
1.2.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管线变形规律 | 第23-49页 |
2.1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 | 第23-27页 |
2.1.1 盾构法介绍 | 第23页 |
2.1.2 土压平衡盾构简介 | 第23-24页 |
2.1.3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步骤 | 第24-25页 |
2.1.4 土压平衡盾构掘进的控制方法 | 第25页 |
2.1.5 土压平衡盾构影响地层变形的原理 | 第25-27页 |
2.1.6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阶段划分 | 第27页 |
2.2 软土的特点和变形特征 | 第27-28页 |
2.2.1 概述 | 第27页 |
2.2.2 软土的变形特性 | 第27-28页 |
2.3 管线介绍 | 第28-29页 |
2.3.1 地下管线的分类 | 第28页 |
2.3.2 地下管线的破坏形式 | 第28-29页 |
2.4 管线保护措施 | 第29-30页 |
2.4.1 管线主动保护措施 | 第29页 |
2.4.2 管线被动保护措施 | 第29-30页 |
2.5 沉降计算分析 | 第30-35页 |
2.5.1 Peck公式的修正 | 第30-31页 |
2.5.2 算例分析 | 第31-32页 |
2.5.3 沉降随时间变化分析 | 第32-33页 |
2.5.4 不同土质对短期沉降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2.6 不同开挖阶段地表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 第35-36页 |
2.7 管线变形的计算 | 第36-43页 |
2.7.1 确定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 | 第37页 |
2.7.2 确定管线所在地层沉降槽宽度系数 | 第37页 |
2.7.3 确定管线所在土层沉降最大值 | 第37-38页 |
2.7.4 刚性管线垂直于隧道时变形计算 | 第38-40页 |
2.7.5 管线变形算例分析 | 第40-41页 |
2.7.6 刚性管线平行于隧道时变形计算 | 第41-42页 |
2.7.7 柔性管线变形计算 | 第42-43页 |
2.8 管线控制标准 | 第43-48页 |
2.8.1 刚性管线控制标准计算 | 第45页 |
2.8.2 柔性管线控制标准计算 | 第45-46页 |
2.8.3 管线可靠性指数计算 | 第46-47页 |
2.8.4 管线控制标准算例分析 | 第47-4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依托工程施工期管线沉降的实测分析 | 第49-61页 |
3.1 概述 | 第49页 |
3.2 隧道工程概况 | 第49-52页 |
3.2.1 工程简介 | 第49-50页 |
3.2.2 地质及水文条件 | 第50-51页 |
3.2.3 区间沿途管线 | 第51-52页 |
3.3 隧道周边管线监测点布置 | 第52-54页 |
3.4 地下管线变形规律研究 | 第54-59页 |
3.4.1 管线与隧道垂直时变形规律 | 第54-57页 |
3.4.2 管线与隧道平行时变形规律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盾构隧道对管线影响数值模拟 | 第61-83页 |
4.1 PLAXI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61-63页 |
4.1.1 PLAXIS基本理论 | 第61页 |
4.1.2 单元类型 | 第61-63页 |
4.2 模拟介绍 | 第63-67页 |
4.2.1 基本假定 | 第64页 |
4.2.2 计算范围选取 | 第64页 |
4.2.3 物理力学参数 | 第64-65页 |
4.2.4 计算工况 | 第65-67页 |
4.3 管线沉降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 | 第67-68页 |
4.4 影响地下管线因素分析 | 第68-82页 |
4.4.1 隧道埋深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69-71页 |
4.4.2 隧道直径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71-73页 |
4.4.3 管隧距离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73-75页 |
4.4.4 管线刚度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5 土质因素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6 地层损失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79-80页 |
4.4.7 掌子面推力对管线性状的影响 | 第80-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