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樱桃论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樱桃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樱桃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樱桃品种及砧木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樱桃整形修剪技术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不同栽培模式的树形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4 樱桃矮化密植栽培研究进展第17页
    1.3 光合特性的研究第17-19页
        1.3.1 光合特性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7-18页
        1.3.2 樱桃光合特性的研究第18页
        1.3.3 不同栽培模式树形对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8-19页
    1.4 甜樱桃的发展现状第19-21页
        1.4.1 甜樱桃的发展现状第19-20页
        1.4.2 甜樱桃的生产效益第20页
        1.4.3 甜樱桃的发展前景第20-21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不同砧木对早熟甜樱桃‘红灯’树势及光合特性的比较第22-32页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2.1.1 试验材料第22页
        2.1.2 试验方法第22页
        2.1.3 试验仪器第22-23页
        2.1.4 数据分析第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2.2.1 试验期间环境因子变化第23页
        2.2.2 4种不同砧木对‘红灯’甜樱桃的树体长势影响第23-24页
        2.2.3 4种不同砧木对‘红灯’甜樱桃坐果量和产量的影响第24-25页
        2.2.4 4种不同砧木对‘红灯’甜樱桃叶片PAR—Pn响应曲线和参数的影响第25-27页
        2.2.5 4种不同砧木对‘红灯’甜樱桃叶片Gs、Tr、Pn、Ci变化的影响第27-28页
        2.2.6 4种不同砧木对‘红灯’甜樱桃叶片Ls、WUE、CE的变化第28-29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29-32页
        2.3.1 讨论第29-31页
        2.3.2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不同树形对中熟甜樱桃‘艳阳’的树势及光合特性比较第32-41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页
        3.1.1 试验材料第32页
        3.1.2 试验方法第32页
        3.1.3 试验仪器第32页
        3.1.4 数据分析第3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2-39页
        3.2.1 试验期间环境因子变化第32页
        3.2.2 不同树形对‘艳阳’甜樱桃的树体长势影响第32-34页
        3.2.3 不同树形对‘艳阳’甜樱桃的坐果量和产量的影响第34-35页
        3.2.4 不同树形对‘艳阳’甜樱桃叶片PAR—Pn响应曲线和参数的影响第35-36页
        3.2.5 不同树形对‘艳阳’甜樱桃叶片Gs、Tr、Pn、Ci变化的影响第36-38页
        3.2.6 不同树形对‘艳阳’甜樱桃叶片Ls、WUE、CE变化的影响第38-39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39-41页
        3.3.1 讨论第39-40页
        3.3.2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中晚熟甜樱桃品种的树势及光合特性比较第41-50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1页
        4.1.1 试验材料第41页
        4.1.2 试验方法第41页
        4.1.3 试验仪器第41页
        4.1.4 数据分析第4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4.2.1 试验期间环境因子变化第41页
        4.2.2 同树形同砧木不同品种甜樱桃的树体长势比较第41-43页
        4.2.3 同树形同砧木不同品种甜樱桃的坐果量和产量的比较第43-44页
        4.2.4 同树形同砧木不同品种甜樱桃叶片PAR—Pn响应曲线和参数的影响第44-46页
        4.2.5 同树形同砧木不同品种甜樱桃叶片Gs、Tr、Pn、Ci变化的比较第46-47页
        4.2.6 同树形同砧木不同品种甜樱桃叶片Ls、WUE、CE变化的比较第47-49页
    4.3 讨论与结论第49-50页
        4.3.1 讨论第49页
        4.3.2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缩略表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介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钾提高苹果树抗腐烂病机制研究
下一篇:猕猴桃新优品种(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