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 第12-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3 评述 | 第20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2.1.1 耕地 | 第25页 |
2.1.2 耕地保护 | 第25-26页 |
2.1.3 耕地保护政策 | 第26页 |
2.1.4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 | 第2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1 农户认知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第27页 |
2.2.3 耕地利用的外部性理论 | 第27-28页 |
2.2.4 耕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2.3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现状分析 | 第30-42页 |
3.1 我国粮食主产区概况 | 第30-32页 |
3.1.1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特点及划分 | 第30页 |
3.1.2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在我国的地位 | 第30-31页 |
3.1.3 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水平及其变化 | 第31页 |
3.1.4 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占全国耕地的比重及其变化 | 第31-32页 |
3.2 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 | 第32-36页 |
3.2.1 耕地数量保护 | 第32-34页 |
3.2.2 耕地质量保护 | 第34-35页 |
3.2.3 耕地生态保护 | 第35-36页 |
3.3 现有耕地保护政策 | 第36-39页 |
3.4 农户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分析 | 第39-40页 |
3.4.1 衡量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39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5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特点:以河南滑县为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测度 | 第42-4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43页 |
4.1.2 指标赋权 | 第43-44页 |
4.1.3 指标分级 | 第44页 |
4.1.4 隶属度确定 | 第44页 |
4.1.5 评价值的测算 | 第44页 |
4.2 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44-48页 |
4.2.1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程度的测算 | 第44-47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对其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8-55页 |
5.1 研究区概况及样本特征 | 第48-49页 |
5.1.1 研究区概况 | 第48页 |
5.1.2 样本特征 | 第48-49页 |
5.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49-51页 |
5.2.1 理论框架 | 第49页 |
5.2.2 研究假设 | 第49-51页 |
5.3 模型设定和变量描述 | 第51-52页 |
5.3.1 模型设定 | 第51页 |
5.3.2 变量描述 | 第51-52页 |
5.4 结果检验与分析 | 第52-55页 |
5.4.1 结果检验 | 第52-53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建议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