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3.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重点难点 | 第14页 |
3.主要目标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概述 | 第16-25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 | 第16-19页 |
1.责任 | 第16-17页 |
2.社会责任 | 第17-18页 |
3.大学生社会责任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特征 | 第19-22页 |
1.主体性 | 第19-20页 |
2.矛盾性 | 第20-21页 |
3.社会性 | 第21页 |
4.时代性 | 第21-22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当代价值 | 第22-25页 |
1.大学生社会责任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第22-23页 |
2.大学生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前途 | 第23页 |
3.大学生社会责任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步 | 第23-24页 |
4.大学生社会责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25-31页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第25页 |
2.调查内容和设计思路 | 第25-26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 | 第26-29页 |
1.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意识,但是社会责任意识不明确 | 第26-27页 |
2.大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社会责任意志薄弱 | 第27-28页 |
3.大学生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是社会责任能力不足 | 第28页 |
4.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脱节 | 第28-29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的问题特点分析 | 第29-31页 |
1.一腔热血,但是缺乏社会经验 | 第29-30页 |
2.责任承担方式多样,但是容易松懈放弃 | 第30页 |
3.有发展的眼光,但是偏重自我和物质生活 | 第30-31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7页 |
(一)学校责任教育的不足 | 第31-32页 |
1.教育内容上,重智轻责,专业知识占据主导 | 第31页 |
2.教育方法上,方式单一,理论灌输,实践课效果欠佳 | 第31-32页 |
3.教育评价上,目标功利,就业率为评价标准 | 第32页 |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 第32-33页 |
1.思想观念上,父母责任意识不到位 | 第32-33页 |
2.行为示范上,父母责任行为缺失 | 第33页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3-35页 |
1.价值观多元 | 第33-34页 |
2.虚拟生存泛化 | 第34页 |
3.制度不健全 | 第34-35页 |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 第35-37页 |
1.认知不足,社会责任主体缺位 | 第35页 |
2.独立性差,责任担当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3.理想缺失,缺乏长期人生规划 | 第36-37页 |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目标和原则 | 第37-43页 |
(一)重塑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目标 | 第37-39页 |
1.物质与精神统一 | 第37-38页 |
2.理想与现实统一 | 第38页 |
3.个人与社会统一 | 第38-39页 |
4.历史与未来统一 | 第39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原则 | 第39-43页 |
1.人本性原则 | 第39-40页 |
2.发展性原则 | 第40-41页 |
3.系统性原则 | 第41页 |
4.双向性原则 | 第41-43页 |
五、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路径 | 第43-54页 |
(一)营造良好的高校社会责任文化氛围 | 第43-46页 |
1.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教育理念 | 第43-44页 |
2.创新责任教育方法,拓宽责任教育渠道 | 第44-45页 |
3.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践 | 第45-46页 |
(二)发挥家庭社会责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第46-49页 |
1.父母自身学习,提高社会责任认知 | 第47页 |
2.言传身教树立责任担当的榜样示范 | 第47-48页 |
3.加强交流沟通,传承优良社会责任家风 | 第48-49页 |
(三)积极创造责任担当的人文社会环境 | 第49-51页 |
1.加强价值引导,防范西方价值渗透 | 第49-50页 |
2.增强人文关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50页 |
3.推进制度建设,拓展责任实践领域 | 第50-51页 |
(四)着力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能力 | 第51-54页 |
1.锤炼独立精神,实现责任主体归位 | 第51-52页 |
2.磨炼社会责任意志,勇于奉献 | 第52-53页 |
3.积极进取,重视实干担当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