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明代送别图的形成原因及发展历程 | 第16-22页 |
(一) 由送别诗演变出的送别图 | 第16页 |
(二) 两宋时期送别图的产生 | 第16-20页 |
1. 北宋时期李公麟的《阳关图》和胡舜臣的《送郝玄明使秦图》 | 第17-19页 |
2. 南宋时期的《送海上东人归国图》 | 第19-20页 |
(三) 明代送别图兴盛的社会背景 | 第20-22页 |
二、明代送别图的功能研究 | 第22-37页 |
(一) 跨国友谊的见证——明代宫廷画家王谔的画作 | 第22-25页 |
(二) 明代画家迫于人情世故或迫于生计的画作——应景之作 | 第25-29页 |
(三) 朋友之间真情的见证——用心之作 | 第29-37页 |
1. 表现画家对受画之人心存感激的画作 | 第29-31页 |
2. 用景物来表现受画之人才性的画作 | 第31-35页 |
3. 用特定的景物来表现挚友之间情谊的画作 | 第35-37页 |
三、明代送别图构图的特点 | 第37-52页 |
(一) 以表现水景为主的早期画作 | 第37-40页 |
(二) 表现陆上风景的画作 | 第40-44页 |
1. 描绘真实场景的画作 | 第41-42页 |
2. 表现挚友之间送别活动的画作 | 第42-44页 |
(三) 明代独具特色的送别模式: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 第44-52页 |
1. 文徵明表现天平、灵岩的画作——《雨余春树》 | 第45-47页 |
2. 沈周表现虎丘山的画作——《虎丘恋别图》和《虎丘送客图》 | 第47-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