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异及对我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2.1 青藏高原的热力状况及环流特征 | 第8-9页 |
1.2.2 高原季风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3 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 | 第12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5-38页 |
2.1 资料 | 第15-16页 |
2.1.1 西南地区气象台站资料 | 第15页 |
2.1.2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 第15-16页 |
2.1.3 环流指数资料 | 第16页 |
2.1.4 北半球温度序列资料 | 第16页 |
2.1.5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38页 |
2.2.1 台站资料缺测插值 | 第16-18页 |
2.2.2 集中度和集中期计算 | 第18页 |
2.2.3 西南单站雨季确定标准 | 第18-19页 |
2.2.4 闭合等值线中心计算 | 第19-20页 |
2.2.5 Pierson相关分析 | 第20-21页 |
2.2.6 线性趋势分析 | 第21-22页 |
2.2.7 高斯滤波 | 第22页 |
2.2.8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 第22-24页 |
2.2.9 滑动t检验 | 第24页 |
2.2.10 最大熵谱分析 | 第24-29页 |
2.2.11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 第29-31页 |
2.2.12 Morlet小波分析 | 第31-32页 |
2.2.13 相空间与谐波分析 | 第32-33页 |
2.2.14 交叉谱分析 | 第33-38页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季风演变的新特征 | 第38-60页 |
3.1 青藏高原冬季风变化 | 第38-45页 |
3.1.1 新指数定义 | 第39-41页 |
3.1.2 与全球变暖的联系 | 第41-43页 |
3.1.3 变频特征 | 第43-45页 |
3.2 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化 | 第45-54页 |
3.2.1 新指数定义 | 第45-51页 |
3.2.2 不同指数对比 | 第51-52页 |
3.2.3 与气候变暖的联系 | 第52-54页 |
3.3 青藏高原季风的季节进程 | 第54-57页 |
3.4 高原季风季节进退与冬、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中国西南气候变化特征 | 第60-73页 |
4.1 气温的时空变化 | 第61-64页 |
4.1.1 冬季气温变化 | 第62-63页 |
4.1.2 夏季气温变化 | 第63-64页 |
4.2 降水的时空变化 | 第64-72页 |
4.2.1 年降水变化 | 第64-66页 |
4.2.2 集中度和集中期 | 第66-67页 |
4.2.3 西南雨季进程的演变 | 第67-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季风对中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 第73-92页 |
5.1 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影响 | 第73-81页 |
5.1.1 强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5.1.2 位置的影响 | 第76-77页 |
5.1.3 影响机制 | 第77-81页 |
5.2 青藏高原夏季风的影响 | 第81-88页 |
5.2.1 强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2 位置的影响 | 第83-84页 |
5.2.3 影响机制 | 第84-88页 |
5.3 高原季风季节进程与西南雨季推进的关系 | 第88-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2-9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2-94页 |
6.2 创新点 | 第9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