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总体概况 | 第10-17页 |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10页 |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 | 第10-13页 |
1.犯罪主体呈产业链式分工 | 第10-11页 |
2.犯罪手段主要依托高技术性 | 第11-12页 |
3.犯罪方式具有非接触性特点 | 第12-13页 |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 | 第13-17页 |
1.通过发送虚假信息方式诈骗 | 第14页 |
2.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进行诈骗 | 第14-15页 |
3.利用网上交易平台进行诈骗 | 第15-16页 |
4.假借网上商业投资理财实施诈骗 | 第16-17页 |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司法认定的实然分析 | 第17-37页 |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现状 | 第17-20页 |
1.立法现状 | 第17-18页 |
2.司法现状 | 第18-20页 |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34页 |
1.犯罪数额难以准确认定 | 第20-23页 |
2.犯罪形态难以准确识别 | 第23-26页 |
3.主从犯的区分认定较为困难 | 第26-31页 |
4.对关联犯罪行为无法准确定性 | 第31-34页 |
(三)产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认定困难的主要原因 | 第34-37页 |
1.现行法律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定分散 | 第34-35页 |
2.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审理对法益识别不一 | 第35-36页 |
3.法官司法认知及专业能力存在差异 | 第36-37页 |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司法认定问题的解决建议 | 第37-48页 |
(一)准确把握法益识别与度量标准 | 第37-38页 |
1.准确识别电信网络诈骗侵害的法益 | 第37-38页 |
2.准确度量电信网络诈骗侵害的法益 | 第38页 |
(二)规范诈骗数额的司法认定规则 | 第38-40页 |
1.综合全案犯罪事实认定犯罪数额 | 第38-39页 |
2.以被害人财产损失为认定标准 | 第39-40页 |
(三)明确既未遂情节的司法适用规则 | 第40-42页 |
1.明确罪与非罪的入罪标准 | 第40-41页 |
2.明确法律条文的适用情节 | 第41-42页 |
(四)全面结合案件事实准确区分主从犯 | 第42-44页 |
1.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导下能动区分主从犯 | 第42-43页 |
2.根据诈骗团伙架构对共犯的主从身份作出认定 | 第43页 |
3.对先后到案且在不同案件中分别处理的主从认定 | 第43-44页 |
(五)准确定性关联犯罪行为 | 第44-48页 |
1.诈骗罪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法律适用 | 第44页 |
2.诈骗共犯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法律适用 | 第44-46页 |
3.诈骗罪与使用伪基站设备犯罪的法律适用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