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荞麦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1.2 世界荞麦主产国荞麦生产现状 | 第14-15页 |
1.1.3 我国荞麦生产现状 | 第15-16页 |
1.1.4 机械化收获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1.1.5 我国荞麦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3.1 国外荞麦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国内荞麦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荞麦物料特性的研究 | 第25-35页 |
2.1 荞麦植株生物学特性 | 第25-28页 |
2.1.1 荞麦株型、株高、分支 | 第25页 |
2.1.2 籽粒簇与籽粒 | 第25-26页 |
2.1.3 草谷比 | 第26页 |
2.1.4 茎秆、籽粒含水率 | 第26-27页 |
2.1.5 成熟度 | 第27-28页 |
2.2 荞麦茎秆的物理学特性 | 第28-32页 |
2.2.1 荞麦茎秆的连接力测定试验 | 第28-32页 |
2.3 荞麦籽粒的物理学特性 | 第32页 |
2.3.1 荞麦籽粒尺寸 | 第32页 |
2.3.2 荞麦籽粒千粒重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捡拾试验台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 第35-55页 |
3.1 捡拾试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1.1 设计捡拾试验台的目的 | 第35页 |
3.1.2 捡拾试验台整体结构 | 第35-36页 |
3.1.3 捡拾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第36页 |
3.2 荞麦输送装置设计 | 第36-39页 |
3.2.1 传动方案的设计 | 第36-37页 |
3.2.2 输送电机的选型 | 第37-39页 |
3.2.3 传送带的三维设计 | 第39页 |
3.3 荞麦捡拾装置设计 | 第39-45页 |
3.3.1 捡拾装置工作幅宽的选择及齿带捡拾机构的设计 | 第39-40页 |
3.3.2 捡拾齿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3.3.3 齿带式捡拾器的结构分析和捡拾齿运动轨迹的求解 | 第41-43页 |
3.3.4 捡拾过程中荞麦的受力分析 | 第43-45页 |
3.4 齿带捡拾器传动方案设计 | 第45-46页 |
3.5 齿带捡拾倾角调节装置的设计 | 第46-47页 |
3.5.1 倾角调节装置的选型 | 第46-47页 |
3.5.2 倾角调节装置参数确定 | 第47页 |
3.6 荞麦捡拾试验台的仿真分析 | 第47-53页 |
3.6.1 捡拾试验台的三维建模 | 第47-49页 |
3.6.2 捡拾试验台的仿真分析 | 第49-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齿带捡拾试验台的加工试制与性能测试 | 第55-65页 |
4.1 选择试验台零部件 | 第55页 |
4.2 试验台重要部件的加工制作 | 第55-57页 |
4.2.1 传送带拖板的加工 | 第56页 |
4.2.2 捡拾器机架的加工 | 第56页 |
4.2.3 捡拾器与机架连接件的加工 | 第56-57页 |
4.2.4 传动机构的加工 | 第57页 |
4.3 试验台台架的搭建 | 第57-59页 |
4.3.1 禾铺输送带组装 | 第58页 |
4.3.2 齿带捡拾装置的组装 | 第58-59页 |
4.4 试验台电控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安装 | 第59-61页 |
4.4.1 电控系统的安装 | 第59页 |
4.4.2 速度传感器的安装 | 第59-61页 |
4.5 试验台总装与性能试验 | 第61-63页 |
4.5.1 荞麦两段式捡拾收获试验台总装 | 第61页 |
4.5.2 试验台基本性能试验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齿带捡拾试验台的台架试验与参数优化 | 第65-79页 |
5.1 台架试验与田间作业情况的吻合度 | 第65-66页 |
5.2 荞麦机械捡拾损失的试验研究 | 第66-76页 |
5.2.1 捡拾试验条件及装置 | 第66-67页 |
5.2.2 捡拾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5.3 优化台架试验参数 | 第76-77页 |
5.4 试验结论 | 第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创新点 | 第80页 |
6.3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7页 |
附录1:部分荞麦茎秆力学特性数据 | 第85-89页 |
附录2:Matlab仿真分析部分程序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