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饮用水厂含蓝藻底泥特性及脱泥水回用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符号说明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6页
    1.1 蓝藻水华概述第18-31页
        1.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第18-20页
        1.1.2 水华蓝藻特性及其危害第20-26页
        1.1.3 蓝藻及其代谢物在饮用水厂去除方法第26-31页
    1.2 饮用水厂底泥概述第31-35页
        1.2.1 饮用水厂底泥特点和危害第31-32页
        1.2.2 国内外饮用水厂底泥处置概述第32-34页
        1.2.3 饮用水厂底泥处理技术概述第34-35页
    1.3 饮用水厂生产废水回用概述第35-42页
        1.3.1 饮用水厂生产废水回用意义第35-37页
        1.3.2 饮用水厂生产废水回用工艺第37-38页
        1.3.3 饮用水厂生产废水回用风险第38-42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性第42-46页
        1.4.1 论文研究内容第42-43页
        1.4.2 论文研究创新点第43-45页
        1.4.3 论文研究意义第45-46页
第二章 高藻水源水混凝处理后絮体堆置过程中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细胞的变化第46-64页
    2.1 前言第46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6-50页
        2.2.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2.2.2 含藻底泥制备与堆置第47-48页
        2.2.3 实验分析方法第48-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63页
        2.3.1 堆置过程中混凝剂种类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细胞完整性影响第50-52页
        2.3.2 堆置过程中混凝剂种类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细胞活性影响第52-56页
        2.3.3 底泥堆置过程中细胞活性与完整性的关系第56-58页
        2.3.4 堆置过程中混凝剂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细胞作用机理探究第58-63页
    2.4 小结第63-64页
第三章 饮用水厂含藻底泥在堆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第64-86页
    3.1 前言第64-6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5-69页
        3.2.1 实验材料第65页
        3.2.2 含藻底泥制备与堆置第65-66页
        3.2.3 实验分析方法第66-6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9-85页
        3.3.1 胞内藻毒素与DOC在堆置过程中的释放与降解第69-70页
        3.3.2 含藻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第70-72页
        3.3.3 堆置过程中含藻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第72-78页
        3.3.4 在属水平上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分析第78-83页
        3.3.5 环境因子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第83-85页
    3.4 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饮用水厂含藻底泥脱泥水特性包括其碳氮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研究第86-104页
    4.1 前言第8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4.2.1 实验材料第86页
        4.2.2 含藻底泥制备与堆置第86-87页
        4.2.3 实验分析方法第87-8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9-103页
        4.3.1 脱泥水中残余铝铁含量在堆置过程中的变化第89-94页
        4.3.2 脱泥水pH值、TN、NH_3-N及TP浓度在堆置过程中的变化第94-95页
        4.3.3 脱泥水中藻毒素浓度在堆置过程中的变化第95-96页
        4.3.4 脱泥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在堆置过程中的变化第96-99页
        4.3.5 脱泥水含碳氮消毒副产物生成量在堆置过程中的变化第99-103页
    4.4 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饮用水厂含藻底泥脱泥水回用安全性评估第104-109页
    5.1 含藻底泥脱泥水回用安全性评估必要性第104-105页
    5.2 含藻底泥脱泥水回用安全性评估第105-107页
    5.3 含藻底泥脱泥水安全回用展望第107-10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6.1 研究结论第109-111页
    6.2 研究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第135-138页
附件第138-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铈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汽车尾气催化中的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钼硫纳米材料的食品工业废水新型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