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23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原生背景——基于地貌形态约束的城镇空间演化第9页
     ·成长背景——基于生态环境胁迫的城镇空间增长第9-10页
     ·现实背景——基于资源开发推动的城镇空间拓展第10页
   ·研究区域第10-11页
   ·研究对象第11-13页
     ·地貌第11-12页
     ·流域空间结构第12页
     ·城镇空间结构第12页
     ·城镇空间形态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研究综述第15-22页
     ·区域城镇空间研究第15-16页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第16-19页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第19页
     ·基于地貌的城镇空间模式研究第19-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2 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现状与地貌类型特征解读第23-35页
   ·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第23-25页
     ·区位交通第23页
     ·行政区划第23页
     ·自然条件第23-24页
     ·资源基础第24页
     ·社会经济第24-25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类型特征解读第25-30页
     ·黄土土质第25-26页
     ·枝状水系第26-28页
     ·沟壑地貌第28-30页
   ·地貌特质作用下的资源禀赋分布规律第30-32页
     ·水资源第30-31页
     ·土壤资源第31页
     ·植被资源第31-32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约束力机制第32-34页
     ·地貌对于城镇建设的约束效应第32-33页
     ·地貌对于交通发展的约束效应第33页
     ·地貌对于军事防御的约束效应第33页
     ·地貌对于农业生产的约束效应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结构与地貌类型耦合研究第35-63页
   ·耦合定义与内涵界定第35页
     ·耦合的定义第35页
     ·耦合的内涵第35页
   ·区域宏观城镇空间形态结构与地貌类型的耦合关系第35-41页
     ·城镇空间的演化历程第36-37页
     ·城镇空间分布与地貌类型的耦合关系第37-40页
     ·城镇空间结构与地貌类型的耦合关系第40页
     ·城镇空间形态与地貌类型的耦合关系第40-41页
   ·耦合类型及机制分析第41-62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类型组合特征分析第41-45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空间与地貌类型耦合关系分析第45-51页
     ·耦合类型第5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网络拓扑分析第63-77页
   ·空间网络拓扑分析理论引介第63-65页
     ·空间句法的研究基础第63页
     ·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第63-65页
     ·空间句法的具体运用第65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城镇延安空间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第65-70页
     ·延安概况第65-67页
     ·延安的空间网络拓扑分析第67-69页
     ·延安的空间结构规律第69-70页
   ·黄土塬沟壑区典型城镇洛川空间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第70-75页
     ·洛川概况第70-72页
     ·洛川的空间网络拓扑分析第72-74页
     ·洛川的空间结构规律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5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适宜模式探讨第77-95页
   ·发展导则第77-78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结构发展的适宜模式第78-88页
     ·宏观——点轴带动的"丰"字型发展模式第78-81页
     ·中观——"羽状"发展模式第81-84页
     ·微观——沿川谷带状立体发展模式第84-88页
   ·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适宜模式的实现途径第88-93页
     ·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建议第89-90页
     ·陕北黄土高原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策略建议第90-92页
     ·陕北黄土高原城镇交通布局结构优化策略建议第92-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6 结论第95-99页
   ·基本结论第95-96页
   ·主要贡献第96页
     ·创新点第96页
     ·主要贡献第96页
   ·遗留问题第96-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图表目录第105-10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置换通风机理模式及其适用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以西安长安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