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第13-21页 |
1 多形性日光疹的流行病学研究状况 | 第13页 |
2 多形性日光疹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2.1 古代文献对日晒疮的认识 | 第13-14页 |
2.2 现代中医对日晒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4-15页 |
2.3 日晒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15-16页 |
2.4 现代中医对日晒疮的治疗 | 第16-17页 |
2.5 中医治疗日晒疮的中成药 | 第17-18页 |
2.6 治疗日晒疮的外用中药 | 第18页 |
3 多形性日光疹的西医药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3.1 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3.2 西医对多形性日光疹的辅助检查 | 第19页 |
3.3 多形性日光疹的西医治疗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1-2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2.2 病例选择 | 第21-23页 |
3 光敏感程度检测仪器及用药 | 第23页 |
3.1 光敏感程度检测仪器-日光模拟器 | 第23页 |
3.2 治疗药物 | 第23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4.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4.2 随机分组 | 第24页 |
4.3 最小红斑量的检测 | 第24-25页 |
4.4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4.5 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 第25-26页 |
5 观察指标 | 第26页 |
5.1 疗程影响 | 第26页 |
5.2 不良反应 | 第26页 |
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6.1 根据患者的皮损改善情况判定疗效 | 第26页 |
6.2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评分方法 | 第26-27页 |
6.3 最小红斑量值的前后对比 | 第27页 |
7 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结论 | 第28-36页 |
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8页 |
2 临床基线比较 | 第28-30页 |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 第28页 |
2.2 三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 第28-29页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最小红斑量值比较 | 第29页 |
2.4 治疗前男女最小红斑量的比较 | 第29-30页 |
3 治疗结果 | 第30-34页 |
3.1 三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情况评分 | 第30页 |
3.2 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30-34页 |
3.3 三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MED值的比较 | 第34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5 随访 | 第35页 |
6 结论 | 第35-3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38-3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综述 | 第44-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1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2 临床疗效观察表 | 第53-54页 |
3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54-55页 |
4 临床病例图片 | 第55-56页 |
5 日光模拟器图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