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论文--物理性皮肤病论文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观察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第13-21页
    1 多形性日光疹的流行病学研究状况第13页
    2 多形性日光疹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第13-18页
        2.1 古代文献对日晒疮的认识第13-14页
        2.2 现代中医对日晒疮的病因病机认识第14-15页
        2.3 日晒疮的中医辨证论治第15-16页
        2.4 现代中医对日晒疮的治疗第16-17页
        2.5 中医治疗日晒疮的中成药第17-18页
        2.6 治疗日晒疮的外用中药第18页
    3 多形性日光疹的西医药研究进展第18-21页
        3.1 发病机制第18-19页
        3.2 西医对多形性日光疹的辅助检查第19页
        3.3 多形性日光疹的西医治疗第19-21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1-28页
    1 研究目的第21页
    2 研究对象第21-23页
        2.1 病例来源第21页
        2.2 病例选择第21-23页
    3 光敏感程度检测仪器及用药第23页
        3.1 光敏感程度检测仪器-日光模拟器第23页
        3.2 治疗药物第23页
    4 研究方法第23-26页
        4.1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3-24页
        4.2 随机分组第24页
        4.3 最小红斑量的检测第24-25页
        4.4 治疗方法第25页
        4.5 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第25-26页
    5 观察指标第26页
        5.1 疗程影响第26页
        5.2 不良反应第26页
    6 疗效判定标准第26-27页
        6.1 根据患者的皮损改善情况判定疗效第26页
        6.2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评分方法第26-27页
        6.3 最小红斑量值的前后对比第27页
    7 统计方法第27-28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结论第28-36页
    1 病例完成情况第28页
    2 临床基线比较第28-30页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第28页
        2.2 三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第28-29页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最小红斑量值比较第29页
        2.4 治疗前男女最小红斑量的比较第29-30页
    3 治疗结果第30-34页
        3.1 三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情况评分第30页
        3.2 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第30-34页
        3.3 三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MED值的比较第34页
    4 安全性评价第34-35页
    5 随访第35页
    6 结论第35-36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6-38页
第五部分 结语第38-39页
问题与展望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4页
综述第44-51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附录第52-56页
    1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2 临床疗效观察表第53-54页
    3 患者知情同意书第54-55页
    4 临床病例图片第55-56页
    5 日光模拟器图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越异化返还本真--索尔·贝娄三部作品海德格尔式解读
下一篇:106例OSAH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超声心动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