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环境信用评价及其法律制度的一般解读 | 第16-32页 |
第一节 信用及信用评价 | 第16-22页 |
一、信用 | 第16-19页 |
二、信用评价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环境信用评价 | 第22-28页 |
一、环境信用评价的界定 | 第22-24页 |
二、环境信用评价的性质 | 第24-25页 |
三、环境信用评价的特征 | 第25-28页 |
第三节 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 | 第28-32页 |
一、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释义 | 第28-29页 |
二、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体系 | 第29页 |
三、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 第29-30页 |
四、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演进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市县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5年) | 第32-34页 |
一、环境标志认证阶段 | 第32-33页 |
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起步阶段 | 第33页 |
三、信用管理机构与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阶段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省级试点并逐步推广阶段(2005-2011年) | 第34-36页 |
一、全国性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 第34页 |
二、全国性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及逐步推行 | 第34-35页 |
三、地方性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全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阶段(2011年至今) | 第36-38页 |
一、国家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 | 第36页 |
二、地方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问题与根源 | 第38-42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一、立法分散、层级过低 | 第38页 |
二、评价主体制度缺位 | 第38-39页 |
三、评价程序制度不完善 | 第39页 |
四、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制度缺位 | 第39-40页 |
五、评价监督与救济制度缺位 | 第40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问题的根源 | 第40-42页 |
一、对环境信用评价认识存在误区 | 第40页 |
二、政府主导模式带来的弊端 | 第40-41页 |
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2-47页 |
第一节 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42-43页 |
一、必要性 | 第42页 |
二、意义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完善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 | 第43-47页 |
一、明确制度核心内容 | 第43-44页 |
二、完善制度内部构造 | 第44-46页 |
三、改善制度外部环境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