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6-14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6-8页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 草庐樵子—王大凡的求艺之路与“珠山八友”的出现 | 第14-22页 |
2.1 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发展之路 | 第14-19页 |
2.1.1 王大凡的身世背景及祖辈们的几度迁徙路 | 第14-15页 |
2.1.2 红店学徒日,不懈遇名师 | 第15-17页 |
2.1.3 不畏世俗,仗义行言——师友共聚“希平草庐” | 第17-18页 |
2.1.4 首个民间陶瓷组织的遭遇及“珠山八友”之形成缘由 | 第18-19页 |
2.2 珠山八友的出现及其艺术风格与王大凡在其中的特殊地位 | 第19-22页 |
3 形式的生命—王大凡瓷绘作品的审美特征 | 第22-30页 |
3.1 清末至民国人物瓷画概述 | 第22-23页 |
3.2 王大凡瓷绘作品探究 | 第23-27页 |
3.2.1 纵观王大凡瓷绘作品创作历程 | 第23-24页 |
3.2.2 王大凡瓷绘作品选材主题 | 第24-27页 |
3.3 王大凡瓷绘作品的审美内涵 | 第27-30页 |
3.3.1 王大凡瓷绘作品韵构精巧的意理美 | 第27-28页 |
3.3.2 王大凡瓷绘作品清雅生动的意趣美 | 第28-29页 |
3.3.3 王大凡瓷绘作品旷达高远的意境美 | 第29-30页 |
4 大凡希平—王大凡瓷绘作品的文化内涵 | 第30-33页 |
4.1 人物瓷绘精工而真的文人气氛 | 第30-31页 |
4.2 民间故事中平淡天真的世俗化 | 第31页 |
4.3 文雅民俗中雅俗文化兼并 | 第31-33页 |
5 总结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