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RT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17-25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第18-23页 |
| 三、主要方法和目标 | 第23页 |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23-25页 |
| 第一章 京津冀一体化概述 | 第25-40页 |
| 第一节 京津冀一体化提法的由来 | 第25-33页 |
| 一、首都圈 | 第25-27页 |
| 二、环渤海经济圈 | 第27-28页 |
| 三、京津冀都市圈 | 第28-29页 |
| 四、京津冀一体化 | 第29-33页 |
| 第二节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 一、京津冀一体化的内涵 | 第33页 |
| 二、京津冀一体化的特征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 | 第34-38页 |
| 一、合理开发国土空间的资源要素,改善都市生态环境 | 第34-35页 |
| 二、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 第35-36页 |
| 三、提高京津冀地区的劳动者素质技能,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 | 第36-37页 |
| 四、使京津冀地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 | 第37-38页 |
| 第四节 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产业一体化 | 第38-40页 |
| 一、产业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第38-39页 |
| 二、产业一体化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地位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产业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第40-51页 |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理论 | 第40-42页 |
| 一、地域分工理论 | 第40-41页 |
| 二、梯度转移理论 | 第41-42页 |
| 三、增长极理论 | 第42页 |
| 第二节 产业经济理论 | 第42-48页 |
| 一、产业布局理论 | 第43-46页 |
| 二、产业结构理论 | 第46-47页 |
| 三、产业集群理论 | 第47页 |
| 四、规模经济理论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产业一体化相关理论在功能区设计中的应用 | 第48-51页 |
| 一、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决定功能区的分布 | 第48-49页 |
| 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功能区完成产业梯度转移的动力 | 第49页 |
| 三、功能区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整体的规模经济效应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四大功能区设计 | 第51-76页 |
| 第一节 功能区的设计思路 | 第51-54页 |
| 一、功能区的特点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 | 第51-52页 |
| 二、原有分工关系在功能区设计过程中进行重新调整 | 第52-53页 |
| 三、各功能区的支柱型产业互相协作集成区域产业一体化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 | 第54-60页 |
|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第54-55页 |
| 二、生物医药 | 第55-56页 |
| 三、电子信息 | 第56-57页 |
| 四、新材料产业 | 第57-60页 |
| 第三节 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海洋经济产业功能区 | 第60-67页 |
| 一、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 第60-61页 |
| 二、渔业 | 第61页 |
| 三、新能源与风电技术 | 第61-66页 |
| 四、国际物流业 | 第66-67页 |
| 第四节 张家口-承德-北京-天津生态旅游产业功能区 | 第67-71页 |
| 一、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 | 第67-68页 |
| 二、京津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68-69页 |
| 三、历史人文旅游 | 第69-70页 |
| 四、自然风光旅游 | 第70-71页 |
| 五、农业生态旅游 | 第71页 |
| 第五节 河北中南沿路的商贸流通产业功能区 | 第71-76页 |
| 一、京津冀商贸流通现状 | 第72-73页 |
| 二、食品集散地 | 第73页 |
| 三、箱包、服饰集散地 | 第73-74页 |
| 四、小商品集散地 | 第74页 |
| 五、综合物流服务 | 第74-76页 |
| 第四章 四大功能区建设的阶段设想 | 第76-83页 |
| 第一节 初期:功能区的硬件基础 | 第76-78页 |
| 一、统一京津冀一体化功能区建设思路 | 第76-77页 |
| 二、完善功能区的基本设施建设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中期: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 | 第78-81页 |
| 一、原有政府职能的转移和让渡 | 第78-79页 |
| 二、京津冀一体化政府在功能区建设中的作用 | 第79页 |
| 三、政府与企业及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协调 | 第79-80页 |
| 四、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 第80-81页 |
| 第三节 后期:对京津冀地区原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再调整 | 第81-83页 |
| 一、京津冀功能区间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81-82页 |
| 二、京津冀功能区内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 第83-90页 |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83-86页 |
| 一、建立京津冀区域产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第83-84页 |
| 二、给予支持性财政、货币政策 | 第84-85页 |
| 三、建立京津冀金融证券交易所,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 第85-86页 |
| 第二节 京津冀一体化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86-90页 |
| 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86-87页 |
| 二、对功能区进行税收、投资政策支持 | 第87页 |
| 三、加大对教育科研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人才 | 第87-88页 |
| 四、建立功能区差别化的政策考评体系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