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荧光检测设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锁相放大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主要内容和任务 | 第15-16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微弱荧光信号检测相关理论 | 第18-30页 |
2.1 荧光的基本特性 | 第18-21页 |
2.2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介绍 | 第21-27页 |
2.2.1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发光机理 | 第22-24页 |
2.2.2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荧光特性 | 第24-26页 |
2.2.3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荧光标记方向的应用优势 | 第26-27页 |
2.3 肿瘤标志物的浓度范围 | 第27-28页 |
2.4 影响荧光标记物检测结果的因素 | 第28-29页 |
2.4.1 背景荧光干扰 | 第28页 |
2.4.2 噪声分析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微弱荧光信号检测算法设计 | 第30-46页 |
3.1 锁相放大器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3.2 数字锁相解调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单通道数字信号解调 | 第31-32页 |
3.2.2 双通道数字信号解调 | 第32-34页 |
3.3 调制信号和参考信号的类型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1 调制信号和参考信号均为正弦信号 | 第34-35页 |
3.3.2 调制信号和参考信号均为方波信号 | 第35-36页 |
3.4 数字锁相算法的建模仿真 | 第36-40页 |
3.4.1 单通道数字锁相算法仿真 | 第36-39页 |
3.4.2 双通道数字锁相算法仿真 | 第39-40页 |
3.5 成形信号技术 | 第40-44页 |
3.5.1 成形信号技术概述 | 第40-41页 |
3.5.2 光成形信号可行性及相关分析 | 第41-44页 |
3.6 数字锁相算法及成形信号技术的融合算法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POCT荧光检测设备整体系统设计 | 第46-70页 |
4.1 系统设计需求 | 第46页 |
4.2 整体设计框架 | 第46-47页 |
4.3 光学系统设计 | 第47-54页 |
4.3.1 激发光源 | 第47-50页 |
4.3.2 光电探测器 | 第50-53页 |
4.3.3 光路设计 | 第53-54页 |
4.3.4 显示屏 | 第54页 |
4.4 硬件系统设计 | 第54-59页 |
4.4.1 前置放大电路 | 第55页 |
4.4.2 带通滤波电路 | 第55-57页 |
4.4.3 微控制器系统 | 第57页 |
4.4.4 电源管理模块 | 第57-59页 |
4.5 软件系统设计 | 第59-67页 |
4.5.1 激励信号的产生 | 第59-61页 |
4.5.2 ADC采样处理 | 第61-63页 |
4.5.3 数字低通滤波器 | 第63-66页 |
4.5.4 光成形信号的施加和去除 | 第66-67页 |
4.6 手持POCT设备结构设计 | 第67-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整体测试分析 | 第70-82页 |
5.1 光学系统密闭性测试 | 第70-71页 |
5.2 采用融合算法的荧光信号检测性能测试 | 第71-74页 |
5.3 线性度测试 | 第74-77页 |
5.4 功率测试 | 第77-78页 |
5.5 重复性测试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