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与社会生产论文

当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情感特点及设计手法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8-11页
        一、 新高技美建筑的兴起第8页
        二、 理论的来源和架构第8-11页
        三、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11页
    第二节 中心词的涵义第11-16页
        一、 技术与情感第11-12页
        二、 艺术与情感第12-13页
        三、 高技术与技术美第13-16页
第二章 技术美学的历史发展第16-27页
    第一节 技术美学的演绎第16-22页
        一、 第一代机器美学第16-17页
            1、 时代背景第16-17页
            2、 特点第17页
        二、 第二代机器美学和高技派建筑第17-20页
            1、 背景第17-18页
            2、 特征第18-19页
            3、 实例第19-20页
        三、 新高技美学第20-22页
    第二节 技术美学的发展趋势第22-27页
        一、 实例比较第22-25页
            1、 年代和位置第22页
            2、 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第22-23页
            3、 立面风格第23页
            4、 室内效果第23-24页
            5、 节点形式第24页
            6、 人的可能行为方式第24-25页
        二、 情理交融是大势所趋第25-27页
第三章 新高技美建筑的感知性情感第27-41页
    第一节 新高技美建筑的感知性情感第27-29页
        一、 感知和感知性情感第27-28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感知性情感第28-29页
    第二节 高技性特点第29-34页
        一、 技术崇拜与技术乐观主义第29-30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高技性特点第30-31页
        三、 高技性特点的体现:第31-34页
            1、 电脑辅助设计第31-32页
            2、 复合结构体系第32-33页
            3、 材料特性和节点构造第33页
            4、 适宜技术第33-34页
            5、 设计开发第34页
    第三节 非物质性特点第34-41页
        一、 非物质社会和非物质设计第34-35页
        二、 建筑的非物质性特点第35-37页
        三、 非物质性特点的体现第37-41页
            1、 透明玻璃幕第37-38页
            2、 轻盈结构第38页
            3、 曲线结构第38-39页
            4、 体量分解第39-41页
第四章 新高技美建筑的想象性情感第41-58页
    第一节 新高技美的想象性情感第41-43页
        一、 想象和想象性情感第41页
        二、 期待与想象性情感第41-42页
        三、 新高技美建筑的想象性情感第42-43页
    第二节 象征和隐喻性特点第43-51页
        一、 建筑艺术的象征与隐喻第43-45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象征与隐喻第45-46页
        三、 象征和隐喻手法:第46-51页
            1、 整体形喻第46-47页
            2、 细部形喻第47-48页
            3、 平面隐喻第48-49页
            4、 空间隐喻第49页
            5、 历史片断第49-50页
            6、 概念隐喻第50-51页
    第三节 文脉性特点第51-58页
        一、 文脉第51-52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文脉性第52-53页
        三、 文脉性表达手法第53-58页
            1、 城市肌理第53-54页
            2、 地下建筑第54页
            3、 当地材料第54-55页
            4、 传统符号第55页
            5、 视觉轴线第55-56页
            6、 异制裁同形第56-58页
第五章 新高技美建筑的理解性情感第58-73页
    第一节 新高技美的理解性情感第58-60页
        一、 理解和理解性情感第58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理解性情感第58-60页
    第二节 生态性特点第60-66页
        一、 生态与生态建筑第60-61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生态特点第61-62页
        三、 生态设计手法第62-66页
            1、 利用外部环境实现生态设计第62-64页
            2、 利用建筑形式和建筑结构实现生态设计第64-66页
    第三节 场所性特点第66-73页
        一、 场所与场所精神第66-67页
        二、 新高技美建筑的场所特点第67-68页
        三、 场所性特点的体现第68-73页
            1、 定向第69-70页
            2、 认同第70-73页
结语第73-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石膏改良碱化土壤过程中发生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下一篇:上向流过滤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