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微孔钻削技术的发展 | 第10页 |
1.2 平面钻尖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3 微钻头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课题来源和课题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非共轴螺旋面钻尖的几何特性分析 | 第14-27页 |
2.1 引言 | 第14-15页 |
2.2 主切削刃的主偏角和前角分析 | 第15-17页 |
2.3 主切削刃的后角分析 | 第17-18页 |
2.4 主切削刃的刃倾角分析 | 第18-19页 |
2.5 主切削刃的锋角分析 | 第19-20页 |
2.6 横刃的刃偏角和前角分析 | 第20-22页 |
2.7 横刃的后角分析 | 第22页 |
2.8 横刃的刃倾角分析 | 第22-23页 |
2.9 横刃锋角的分析 | 第23-25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型钻头横刃的修磨及其修磨后的几何特性分析 | 第27-40页 |
3.1 修磨横刃的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3.2 横刃修磨参数的求解 | 第31-33页 |
3.2.1 方程一的确定 | 第31-33页 |
3.2.2 方程二的确定 | 第33页 |
3.3 修磨后横刃上各角度的求解 | 第33-37页 |
3.3.1 修磨后横刃的刃偏角和前角的求解 | 第34-35页 |
3.3.2 修磨后横刃后角的求解 | 第35页 |
3.3.3 修磨后横刃刃倾角的求解 | 第35-36页 |
3.3.4 修磨横刃后横刃锋角的求解 | 第36-37页 |
3.4 后刀面上尾隙角的求解 | 第37-38页 |
3.5 后刀面上动态尾隙角的求解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普通平面钻尖的刃磨及其几何特性分析 | 第40-50页 |
4.1 普通平面钻尖的刃磨方法 | 第40-42页 |
4.2 平面钻头的数学模型及刃磨参数的求解 | 第42-44页 |
4.2.1 钻头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4.2.2 刃磨参数的求解 | 第43-44页 |
4.3 主切削刃上各角度的求解 | 第44-47页 |
4.4 横刃上各角度的求解 | 第47-48页 |
4.5 后刀面上尾隙角的求解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钻头CAD与仿真系统及实例分析 | 第50-68页 |
5.1 CAD系统模块分析 | 第50-54页 |
5.1.1 数据管理模块 | 第52页 |
5.1.2 后刀面设计计算模块 | 第52-54页 |
5.2 新型钻头CAD与仿真实例分析 | 第54-62页 |
5.2.1 钻头原始设计参数 | 第55页 |
5.2.2 钻尖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55-62页 |
5.2.3 计算结果 | 第62页 |
5.3 两种钻头仿真结果的比较 | 第62-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新型钻头的制造、刃磨和实验研究 | 第68-89页 |
6.1 新型钻头的设计参数 | 第68-69页 |
6.2 新型钻头的制造、刃磨 | 第69-71页 |
6.2.1 螺旋槽的加工及其实现 | 第69-70页 |
6.2.2 钻尖后刀面的刃磨及其实现 | 第70页 |
6.2.3 横刃的修磨 | 第70-71页 |
6.2.4 新型钻头几何参数的实测结果 | 第71页 |
6.3 钻削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 第71-73页 |
6.4 新型钻尖横刃修磨前后的钻削效果分析 | 第73-74页 |
6.4.1 钻削力的比较 | 第73-74页 |
6.4.2 所钻孔的尺寸精度比较 | 第74页 |
6.5 新型钻尖与平面钻尖的对比实验 | 第74-87页 |
6.5.1 刃磨方法及刃磨装置的比较 | 第75页 |
6.5.2 新型钻尖与平面钻尖几何角度实测值的比较 | 第75-76页 |
6.5.3 新型钻尖与平面钻尖入钻性能的研究与比较 | 第76-85页 |
6.5.4 新型钻头与平面钻头所钻孔形状的比较 | 第85-86页 |
6.5.5 新型钻头与平面钻头钻削力的比较 | 第86-8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