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6-7页 |
| 一、 期前违约制度概述 | 第7-13页 |
| (一) 期前违约的概念 | 第7页 |
| (二) 期前违约制度的渊源和发展 | 第7-9页 |
| (三) 期前违约的形态--拒绝履行、履行不能 | 第9-13页 |
| 二、 期前违约的构成要件和后果 | 第13-18页 |
| (一) 期前拒绝履行的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 (二) 期前拒绝履行的后果 | 第14-16页 |
| (三) 履行不能的构成要件 | 第16-17页 |
| (四) 履行不能的后果 | 第17-18页 |
| 三、 对期前违约制度的理论评价 | 第18-20页 |
| (一) 期前违约制度在实践中的意义 | 第18页 |
| (二) 期前违约制度确立的理论支持 | 第18-19页 |
| (三) 期前违约制度对债务人“效率违约”行为是否起到放任作用 | 第19-20页 |
| 四、 期前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0-29页 |
| (一) 期前拒绝履行与大陆法系的拒绝履行制度 | 第20-22页 |
| (二) 期前违约与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及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 | 第22-29页 |
| 五、 期前违约制度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9-35页 |
| (一) 英美立法和《公约》对期前违约构成要件方面的规定 | 第29-31页 |
| (二) 英美立法和《公约》对期前违约的救济方式的规定 | 第31-35页 |
| 六、 对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评价 | 第35-42页 |
| (一) 我国合同立法对期前违约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35-37页 |
| (二) 《合同法》相关规定的积极意义 | 第37-38页 |
| (三) 《合同法》相关规定之不足及改进意见 | 第38-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